把保障战线的“盾牌”磨得锃亮 ——记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四级警士长刘星辰

时间: 2025-08-01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庞, 伊聆 阅读量:8399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了12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军营里,还有许多扎根一线的官兵,他们没有赫赫战功,却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奉献力量。重庆武警总队机动支队的四级警士长刘星辰,就是官兵们眼中“最美”的模样——他在后勤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用技术与执着赢得了所有人的点赞。

刘星辰日常巡检抽水泵

在后勤岗位上深耕了16年

山城的盛夏,热浪包裹着全身,刘星辰背着工具包奔波在营区各个角落,排查水电隐患。记者走进维修班时,他正蹲在地上接电缆,裤脚沾着草屑,手里的剥线钳“咔嗒”一声剪开绝缘层,铜芯在灯光下闪着光。“这线老化得厉害,得换根新的,不然空调又要带不动了。”他头也不抬地说着,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丝毫没分心,继续专注地拧着铜线。

他的手掌、指关节上厚厚的茧子,透着一股“实”;他说话不快却字字清晰,透着一股“稳”。这位在后勤岗位上深耕16年的老兵,不仅精通水电维修,营房修缮、野战炊事保障等后勤业务也样样拿得起来,是官兵们公认的“技术大拿”。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大拿”曾是一线任务中的“尖刀”,有着一身过硬本领。

2008年奥运安保期间,他每天巡逻超3万步,靴底磨穿了就垫上硬纸板接着走;2009年围剿地下兵工厂,他跟着突击队冲在前面,破门时被飞溅的木屑划伤胳膊,血浸透了作训服,仍咬着牙把搜到的零件扛了出来。“那时候觉得,当兵就得往前冲,哪能怕疼?”他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隐形防线也是战力的基石

转改下士那年,指导员找他谈话:“维修班缺个能扛事的,你去不去?”这话让他沉默了。身边有人劝:“刚留队就去后勤,没前途,不如在一线拼军功。”那一晚,他翻来覆去没睡好。奥运安保时的场景在脑海里闪回——一次临时线路短路,执勤点的灯灭了半个小时,黑暗中战友们紧握着枪的身影,让他突然明白:前线冲锋需要火力,可灯火、水源这些“隐形防线”,同样是战斗力的基石。

第二天,他找到指导员:“我去。”没人知道,这个决定里藏着怎样的考量——他想通了,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一线冲锋是战场,保障战友们安稳执勤、安心训练,同样是在为打赢出力。

刚到维修班时,他是个十足的“门外汉”。看不懂电路图,就贴在床头日夜背;练接电缆,手上磨出血泡,贴块创可贴接着练;为了弄明白管道走向,他拿着图纸在营区跑了几十趟,把每个拐角、每个接头都记在心里。渐渐地,训练场上的拼劲变成了维修间的钻劲,他从“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2010到2014年,他带领团队参加武警部队和武警重庆总队后勤专业比武,先后拿下3次团体第一、2次团体第二,在西南片区后装演示任务中更是成了“技术标杆”。演示那天暴雨倾盆,他布设的临时供电系统稳稳支撑起所有设备用电,专家评委不禁赞叹:“这手艺比机器还靠谱。”

“老带新”言传身教促成长

他的工具箱里,压着一个磨得发亮的本子,上面记着全支队300多个水电节点的位置,哪根水管有拐弯、哪根电缆有接头,标注得清清楚楚。“记不住就多跑几趟,摸熟了就像自家院子一样。”去年暴雨冲断营区主水管,他凭着本子上的标记,在齐腰深的水里摸了近40分钟,硬是找到了破裂点。

如今,作为四级警士长的刘星辰成了维修班的“活字典”。新兵问他“有没有捷径”,他指着墙上的电路图说:“捷径就是把每个线头接牢,把每根管子放平,你对设备靠谱,它就对你靠谱。”去年,他带的8名新兵全成了技术骨干,其中4人还在武警重庆总队后勤比武中获奖。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问他:“未来会一直坚持做‘后盾’吗?”他拍着工具箱笑答:“革命军人是块砖,组织让砌墙就筑牢根基,让架桥就连通阵地,管他是盾牌还是利剑,一声令下,哪儿需要就往哪儿冲。”话音刚落,刘星辰就扛着梯子往仓库走去,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截扎实的钢梁,稳稳落在营区水泥地上。他虽未成为聚光灯下的“利剑”,却把保障战线上的“盾牌”磨得锃亮。

检修库房的风扇

通讯员 侯俊杰 李哲 记者 张柳妞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把保障战线的“盾牌”磨得锃亮 ——记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四级警士长刘星辰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了12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军营里,还有许多扎根一线的官兵,他们没有赫赫战功,却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奉献力量。重庆武警总队机动支队的四级警士长刘星辰,就是官兵们眼中“最美”的模样——他在后勤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用技术与执着赢得了所有人的点赞。

刘星辰日常巡检抽水泵

在后勤岗位上深耕了16年

山城的盛夏,热浪包裹着全身,刘星辰背着工具包奔波在营区各个角落,排查水电隐患。记者走进维修班时,他正蹲在地上接电缆,裤脚沾着草屑,手里的剥线钳“咔嗒”一声剪开绝缘层,铜芯在灯光下闪着光。“这线老化得厉害,得换根新的,不然空调又要带不动了。”他头也不抬地说着,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丝毫没分心,继续专注地拧着铜线。

他的手掌、指关节上厚厚的茧子,透着一股“实”;他说话不快却字字清晰,透着一股“稳”。这位在后勤岗位上深耕16年的老兵,不仅精通水电维修,营房修缮、野战炊事保障等后勤业务也样样拿得起来,是官兵们公认的“技术大拿”。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大拿”曾是一线任务中的“尖刀”,有着一身过硬本领。

2008年奥运安保期间,他每天巡逻超3万步,靴底磨穿了就垫上硬纸板接着走;2009年围剿地下兵工厂,他跟着突击队冲在前面,破门时被飞溅的木屑划伤胳膊,血浸透了作训服,仍咬着牙把搜到的零件扛了出来。“那时候觉得,当兵就得往前冲,哪能怕疼?”他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隐形防线也是战力的基石

转改下士那年,指导员找他谈话:“维修班缺个能扛事的,你去不去?”这话让他沉默了。身边有人劝:“刚留队就去后勤,没前途,不如在一线拼军功。”那一晚,他翻来覆去没睡好。奥运安保时的场景在脑海里闪回——一次临时线路短路,执勤点的灯灭了半个小时,黑暗中战友们紧握着枪的身影,让他突然明白:前线冲锋需要火力,可灯火、水源这些“隐形防线”,同样是战斗力的基石。

第二天,他找到指导员:“我去。”没人知道,这个决定里藏着怎样的考量——他想通了,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一线冲锋是战场,保障战友们安稳执勤、安心训练,同样是在为打赢出力。

刚到维修班时,他是个十足的“门外汉”。看不懂电路图,就贴在床头日夜背;练接电缆,手上磨出血泡,贴块创可贴接着练;为了弄明白管道走向,他拿着图纸在营区跑了几十趟,把每个拐角、每个接头都记在心里。渐渐地,训练场上的拼劲变成了维修间的钻劲,他从“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2010到2014年,他带领团队参加武警部队和武警重庆总队后勤专业比武,先后拿下3次团体第一、2次团体第二,在西南片区后装演示任务中更是成了“技术标杆”。演示那天暴雨倾盆,他布设的临时供电系统稳稳支撑起所有设备用电,专家评委不禁赞叹:“这手艺比机器还靠谱。”

“老带新”言传身教促成长

他的工具箱里,压着一个磨得发亮的本子,上面记着全支队300多个水电节点的位置,哪根水管有拐弯、哪根电缆有接头,标注得清清楚楚。“记不住就多跑几趟,摸熟了就像自家院子一样。”去年暴雨冲断营区主水管,他凭着本子上的标记,在齐腰深的水里摸了近40分钟,硬是找到了破裂点。

如今,作为四级警士长的刘星辰成了维修班的“活字典”。新兵问他“有没有捷径”,他指着墙上的电路图说:“捷径就是把每个线头接牢,把每根管子放平,你对设备靠谱,它就对你靠谱。”去年,他带的8名新兵全成了技术骨干,其中4人还在武警重庆总队后勤比武中获奖。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问他:“未来会一直坚持做‘后盾’吗?”他拍着工具箱笑答:“革命军人是块砖,组织让砌墙就筑牢根基,让架桥就连通阵地,管他是盾牌还是利剑,一声令下,哪儿需要就往哪儿冲。”话音刚落,刘星辰就扛着梯子往仓库走去,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截扎实的钢梁,稳稳落在营区水泥地上。他虽未成为聚光灯下的“利剑”,却把保障战线上的“盾牌”磨得锃亮。

检修库房的风扇

通讯员 侯俊杰 李哲 记者 张柳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