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 思念是永恒——见证烈士亲属赴藏祭扫英烈系列报道(三)

时间: 2025-07-2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叶桂君 阅读量:9227

7月24日,海拔3700米的洛隆烈士陵园,碧空如洗。173座黑色大理石墓碑静静地屹立在卓玛郎措河畔,鎏金碑文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

9时30分,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及两地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6位石柱籍烈士家属进入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全体人员整齐列队、鞠躬默哀,并依次敬献鲜花和供品——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等待,在雪山的见证下抵达终点。

(洛隆烈士陵园)

花生田与雪山守望

秦家发烈士墓前,记者小心支起手机,将墓碑全景框入镜头。屏幕那头,马翠德老人仔细整理着衣襟,拢了拢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头发,眼睛紧盯着村干部手机中的画面:“家发呀,60多年了,你守着雪山,我守着花生田,咱俩谁都没有失信……我还好,你放心!”老人声音哽咽,泪光模糊了屏幕。

(记者遵照马翠德嘱托,将花生种在秦家发的墓旁)

遵照马翠德的嘱托,记者将她亲手种的花生郑重地种在了秦家发的墓旁。几颗来自家乡的种子,期待能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它们将陪伴长眠于此的亲人。

一双“迟到”的鞋垫

记者来到唐光浩烈士墓前,他远在石柱的妹妹唐光兰也打开了视频连线。由于身体原因未能亲至现场祭扫,她托记者带来一双绣着“心心相印”的鞋垫。前段时间,她没日没夜地赶工,只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血脉亲情跨越山水。

(唐光兰托记者将赶制的鞋垫放在哥哥唐光浩墓前)

“哥哥,这些迟到的鞋垫是阿妹的心意……当年你过雪山,脚冻肿了受了太多苦。新絮的棉鞋垫软和,踏雪不冻脚……”话音未落,她已泣不成声。

月光照我回家乡

何月来烈士墓前,侄儿何亿发展开一方黄绸。泛黄的《何氏族谱》下,压着一片桐子叶,叶脉上用朱砂写着“悦崃区楠木乡七大队团结生产队”——这是故乡的印记。何亿发曾听老文书讲,幺叔参军离家前夜,指着月亮对乡亲说:“以后我就叫‘月来’,让月光替我回悦崃。”

何亿发在烈士墓前撒下故乡带来的桐子叶,他告诉记者:“幺叔曾说过,往后月光照到故乡桐子林,就算他回家看爹娘。”他对着墓磕了个头,大声说:“幺叔,往后你望见月亮,就当是家乡悦崃的桐油灯还亮着……”

一捧故乡土,两鬓霜雪白

周世喜烈士墓前,四弟周世河缓缓抖开一个粗布包袱,半截磨亮的盲杖、一串褪色的佛珠、一张油布裹着的全家福……这是母亲的遗物。“娘临终前摸着我手说,老四啊,替娘摸摸你二哥的碑……”周世河声音沙哑。

(周世河将故乡的泥土撒在墓冢上)

他捧起一把从故乡带去的泥土,慢慢撒在墓冢上,又从怀里掏出一个铁盒,丝绒垫上并列着两撮白发:一撮来自2002年去世的母亲,一撮来自1980年离世的父亲。“父母的心愿了啦,二老终于来陪您看雪山了。”风声呜咽,掀动了油布包里的全家福。1959年春节的黑白照里,年轻的周母挽着身穿戎装的儿子周世喜。照片背面,一行墨迹遒劲悲怆:“母郎氏临终泣血:吾儿喜娃,魂归否?”

周世河以额抵碑,悲痛欲绝:“娘!二哥回家啦……”

家书越关山,茶香慰忠魂

孙义发烈士墓前,侄孙孙政接过记者递来的小本子,他要将儿子孙星宇写给未曾谋面的曾祖父的信,念给幺爷爷。“曾祖父,您未见过的家乡,如今路宽了,楼高了,学校特别敞亮。奶奶说她还记得,您离家时才20岁,很帅呢,我长大了也要做您这样的英雄……”诵读声在河谷回荡,仿佛要穿透时空,直抵亲人的耳畔。

(在孙义发烈士墓前,侄孙孙政念起儿子写给未曾谋面的曾祖父的信)

张明贵烈士墓前,侄儿张德福拧开保温杯,琥珀色的茶汤缓缓倾洒。“二叔,听爹说您最爱这口家乡的老鹰茶……您是全族人的骄傲!”昨天清晨,张德福便精心沏好了茶,郑重地装入保温杯,只为让二叔喝上一口魂牵梦萦的家乡味。

(张德福给二叔张明贵擦拭墓碑)

临别时,张德福又从怀里取出一枝老鹰茶树枝,稳稳插在墓旁,树枝挺立,在高原的阳光下,宛如一杆不屈的标枪。

还有,年轻的守陵人……

今年30岁的守陵人久美告诉记者,长眠于此的金珠玛米爷爷们,就是他的亲人。他让记者安心返程:“花生苗我会照护好的,等它发芽开花,一定给您发视频。”

回望陵园,久美正俯身清扫和擦拭刚刚祭祀过的烈士墓碑。日复一日的守护,源于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敬与爱。

车轮驶上蜿蜒的349国道。这条用青春与思念共同铺就的路,终将散落的星辰接回了人间故里。

记者 黄娟  焦茂如 姚心悦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青山埋忠骨 思念是永恒——见证烈士亲属赴藏祭扫英烈系列报道(三)

7月24日,海拔3700米的洛隆烈士陵园,碧空如洗。173座黑色大理石墓碑静静地屹立在卓玛郎措河畔,鎏金碑文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

9时30分,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及两地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6位石柱籍烈士家属进入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全体人员整齐列队、鞠躬默哀,并依次敬献鲜花和供品——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等待,在雪山的见证下抵达终点。

(洛隆烈士陵园)

花生田与雪山守望

秦家发烈士墓前,记者小心支起手机,将墓碑全景框入镜头。屏幕那头,马翠德老人仔细整理着衣襟,拢了拢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头发,眼睛紧盯着村干部手机中的画面:“家发呀,60多年了,你守着雪山,我守着花生田,咱俩谁都没有失信……我还好,你放心!”老人声音哽咽,泪光模糊了屏幕。

(记者遵照马翠德嘱托,将花生种在秦家发的墓旁)

遵照马翠德的嘱托,记者将她亲手种的花生郑重地种在了秦家发的墓旁。几颗来自家乡的种子,期待能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它们将陪伴长眠于此的亲人。

一双“迟到”的鞋垫

记者来到唐光浩烈士墓前,他远在石柱的妹妹唐光兰也打开了视频连线。由于身体原因未能亲至现场祭扫,她托记者带来一双绣着“心心相印”的鞋垫。前段时间,她没日没夜地赶工,只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血脉亲情跨越山水。

(唐光兰托记者将赶制的鞋垫放在哥哥唐光浩墓前)

“哥哥,这些迟到的鞋垫是阿妹的心意……当年你过雪山,脚冻肿了受了太多苦。新絮的棉鞋垫软和,踏雪不冻脚……”话音未落,她已泣不成声。

月光照我回家乡

何月来烈士墓前,侄儿何亿发展开一方黄绸。泛黄的《何氏族谱》下,压着一片桐子叶,叶脉上用朱砂写着“悦崃区楠木乡七大队团结生产队”——这是故乡的印记。何亿发曾听老文书讲,幺叔参军离家前夜,指着月亮对乡亲说:“以后我就叫‘月来’,让月光替我回悦崃。”

何亿发在烈士墓前撒下故乡带来的桐子叶,他告诉记者:“幺叔曾说过,往后月光照到故乡桐子林,就算他回家看爹娘。”他对着墓磕了个头,大声说:“幺叔,往后你望见月亮,就当是家乡悦崃的桐油灯还亮着……”

一捧故乡土,两鬓霜雪白

周世喜烈士墓前,四弟周世河缓缓抖开一个粗布包袱,半截磨亮的盲杖、一串褪色的佛珠、一张油布裹着的全家福……这是母亲的遗物。“娘临终前摸着我手说,老四啊,替娘摸摸你二哥的碑……”周世河声音沙哑。

(周世河将故乡的泥土撒在墓冢上)

他捧起一把从故乡带去的泥土,慢慢撒在墓冢上,又从怀里掏出一个铁盒,丝绒垫上并列着两撮白发:一撮来自2002年去世的母亲,一撮来自1980年离世的父亲。“父母的心愿了啦,二老终于来陪您看雪山了。”风声呜咽,掀动了油布包里的全家福。1959年春节的黑白照里,年轻的周母挽着身穿戎装的儿子周世喜。照片背面,一行墨迹遒劲悲怆:“母郎氏临终泣血:吾儿喜娃,魂归否?”

周世河以额抵碑,悲痛欲绝:“娘!二哥回家啦……”

家书越关山,茶香慰忠魂

孙义发烈士墓前,侄孙孙政接过记者递来的小本子,他要将儿子孙星宇写给未曾谋面的曾祖父的信,念给幺爷爷。“曾祖父,您未见过的家乡,如今路宽了,楼高了,学校特别敞亮。奶奶说她还记得,您离家时才20岁,很帅呢,我长大了也要做您这样的英雄……”诵读声在河谷回荡,仿佛要穿透时空,直抵亲人的耳畔。

(在孙义发烈士墓前,侄孙孙政念起儿子写给未曾谋面的曾祖父的信)

张明贵烈士墓前,侄儿张德福拧开保温杯,琥珀色的茶汤缓缓倾洒。“二叔,听爹说您最爱这口家乡的老鹰茶……您是全族人的骄傲!”昨天清晨,张德福便精心沏好了茶,郑重地装入保温杯,只为让二叔喝上一口魂牵梦萦的家乡味。

(张德福给二叔张明贵擦拭墓碑)

临别时,张德福又从怀里取出一枝老鹰茶树枝,稳稳插在墓旁,树枝挺立,在高原的阳光下,宛如一杆不屈的标枪。

还有,年轻的守陵人……

今年30岁的守陵人久美告诉记者,长眠于此的金珠玛米爷爷们,就是他的亲人。他让记者安心返程:“花生苗我会照护好的,等它发芽开花,一定给您发视频。”

回望陵园,久美正俯身清扫和擦拭刚刚祭祀过的烈士墓碑。日复一日的守护,源于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敬与爱。

车轮驶上蜿蜒的349国道。这条用青春与思念共同铺就的路,终将散落的星辰接回了人间故里。

记者 黄娟  焦茂如 姚心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