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作证 英雄的梦想都已实现——见证烈士亲属赴藏祭扫英烈系列报道(二)

时间: 2025-07-24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叶桂君 阅读量:9025

7月23日早上7点,重庆江北机场T3航站楼,赴藏祭扫的一行19人匆匆通过安检,带着家乡的思念,背上行囊里除了新挖的花生、一双棉手套外,还有一捧家乡的泥土,随CA3979航班腾空而起,飞向此行的目的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

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舷窗外,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峰在晨光中泛起金辉。机长广播提示:“下方就是怒江七十二道拐,属于川藏公路G318国道的一部分,是中国筑路史上最艰巨的工程之一。”大家肃然起敬——因为机翼下的川藏线正是唐光浩烈士及其所在的连队,曾经徒步数十天穿越的无人区。

飞机骤降的轰鸣中,世界第二高(海拔4334米)的邦达机场裹着铁灰色的冷风扑面而来。“慢点走!别说话!”石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谭祥林走在队伍最前面。玻璃幕墙外,经幡在风中翻卷,如燃烧的火焰。

赴藏祭扫一行人抵达邦达机场

“请戴上这个。”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小刘为大家分发了便携氧气瓶。去年,洛隆县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调研发现,从低海拔地区前来祭扫的人员常因急速抵达高原引发不适,遂促成机场增设免费氧吧。此刻张明贵烈士的侄子张德福吸着氧,望向玻璃幕墙外的群山感慨道:“二叔,当年你们用脚步丈量了很久的路,我们现在不到两个小时就飞过来了……”

茶马古道上的“心跳”

这次祭扫活动得到了洛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安排了接机,还有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救护车,随行做好医护保障工作。

10点整,队伍从机场出发。当车轮碾过邦达草原边缘时,349国道如一条青灰色哈达飘向雪山深处。驾驶员洛加介绍说:“国道的前身是骡马踩出的茶道。”他轻按喇叭,惊起岩隙间的雪鸽群:“听!它们在唱茶马古道的歌。”

​磨破拉山口处,茶马古道纪念塑像​

越野车咆哮着攀越磨坡拉山口,海拔已经是接近4800米,稀薄的空气让人产生窒息感。翻过山口后,车辆开始急速下坡,高反再次袭来,让人头昏脑涨。路途中的一处经幡阵中央,赭红色岩壁劈面压来——三道深逾尺许的凿痕如巨灵掌印,那是1950年第18军先遣连固定绳索的锚点。“这山吃过人,当年骡马摔下去,坠落的声音要响半袋烟工夫。”洛加也是听祖辈们说起过这座山。

下午1点,车队停在马利镇布宿村吃午饭。突然一位老阿妈捧着酥油茶拦下众人:“你们是金珠玛米的亲人!我父亲为金珠玛米带过路。”她将酥油茶递给记者:“父亲当年随部队走了很久,又冻又饿,但金珠玛米始终视他为亲人……”老阿妈眼泛泪光地说。

在康沙烈士纪念碑上,祭扫队伍惊喜地发现了张明贵烈士的名字​

进入康沙镇,著名的“康沙烈士纪念碑”就位于此。1959年4月至1960年5月,解放军在洛隆县马利镇加玉桥渡口周边、玉西乡境内、康沙镇朗多村一带作战。53名解放军战士长眠于此。1961年,为纪念牺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此碑。碑文上,我们还发现了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烈士“张明贵”三个字赫然在目。

茶马古道上的见闻让大家心跳加速,不只是因为高反,是因为亲身感受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余温。

烈士的愿望都已一一实现

沿途看到的光伏矩阵​

车队翻过布宿沟,349国道蜿蜒伸向洛隆河谷。突然,众人被窗外的景象击中——万亩光伏矩阵沿山脊铺展,深蓝色板面在阳光下泛起鳞波,恍若星河倾泻人间。玻璃暖房点缀其间,房顶经幡与光伏板交错,宛如传统与现代共舞的图腾。

车队缓行过一处村庄,白墙红檐的院落错落有致,像散落在草原上的彩珠。一个小孩向车队挥舞着沾泥的手,脸上的笑容干净清澈。洛加说这是洛隆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村子里像什么光伏分红、民宿床位、电商订单等数量都齐刷刷地向上攀升,如今的日子越过越甜。

阿托卡小康新村​

车队经德嘎拉山口,转过最后一道山梁,洛隆县城出现在眼前。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四郎陈列率队迎接:“你们不远千里来看望洛隆的亲人,扎西德勒!”当洁白的哈达轻覆张德福肩头,他忍不住落下泪来,告诉众人:“66年前,二叔张明贵烈士在寄回的一封家书里,发愿要‘为群众盖遮风避雨的房子’,他们都做到了。”

秦家发烈士的弟弟秦家万以军礼向像雕塑致敬​

进入洛隆县城,在一处“洛隆各族人民热烈迎接解放军”的雕塑前,车队停了下来。秦家万看到解放军形象的雕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向雕塑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阿托卡广场​

夜宿卓玛朗措酒店,推开窗便是璀璨灯火。广场上青年们跳着新编锅庄舞,姑娘们举着手机直播;街边餐饮店飘来酥油香,隔壁KTV响着《天路》……谭祥林望着眼前的一切:“让老乡们有甜茶喝、有收音机听,是当年烈士们的梦想,如今全都实现了。”

远处,烈士陵园的星灯与县城灯火连成一片,一时间让人分不清哪片是人间星河,哪片是忠魂守望。张德福指着远处的一幅标语说:“二叔你看,这可比当年的火把亮多啦!”——那是光伏工程的标语:“让每座雪山都成为灯塔。”

记者 黄娟 焦茂如 姚心悦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雪山作证 英雄的梦想都已实现——见证烈士亲属赴藏祭扫英烈系列报道(二)

7月23日早上7点,重庆江北机场T3航站楼,赴藏祭扫的一行19人匆匆通过安检,带着家乡的思念,背上行囊里除了新挖的花生、一双棉手套外,还有一捧家乡的泥土,随CA3979航班腾空而起,飞向此行的目的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

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舷窗外,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峰在晨光中泛起金辉。机长广播提示:“下方就是怒江七十二道拐,属于川藏公路G318国道的一部分,是中国筑路史上最艰巨的工程之一。”大家肃然起敬——因为机翼下的川藏线正是唐光浩烈士及其所在的连队,曾经徒步数十天穿越的无人区。

飞机骤降的轰鸣中,世界第二高(海拔4334米)的邦达机场裹着铁灰色的冷风扑面而来。“慢点走!别说话!”石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谭祥林走在队伍最前面。玻璃幕墙外,经幡在风中翻卷,如燃烧的火焰。

赴藏祭扫一行人抵达邦达机场

“请戴上这个。”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小刘为大家分发了便携氧气瓶。去年,洛隆县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调研发现,从低海拔地区前来祭扫的人员常因急速抵达高原引发不适,遂促成机场增设免费氧吧。此刻张明贵烈士的侄子张德福吸着氧,望向玻璃幕墙外的群山感慨道:“二叔,当年你们用脚步丈量了很久的路,我们现在不到两个小时就飞过来了……”

茶马古道上的“心跳”

这次祭扫活动得到了洛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安排了接机,还有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救护车,随行做好医护保障工作。

10点整,队伍从机场出发。当车轮碾过邦达草原边缘时,349国道如一条青灰色哈达飘向雪山深处。驾驶员洛加介绍说:“国道的前身是骡马踩出的茶道。”他轻按喇叭,惊起岩隙间的雪鸽群:“听!它们在唱茶马古道的歌。”

​磨破拉山口处,茶马古道纪念塑像​

越野车咆哮着攀越磨坡拉山口,海拔已经是接近4800米,稀薄的空气让人产生窒息感。翻过山口后,车辆开始急速下坡,高反再次袭来,让人头昏脑涨。路途中的一处经幡阵中央,赭红色岩壁劈面压来——三道深逾尺许的凿痕如巨灵掌印,那是1950年第18军先遣连固定绳索的锚点。“这山吃过人,当年骡马摔下去,坠落的声音要响半袋烟工夫。”洛加也是听祖辈们说起过这座山。

下午1点,车队停在马利镇布宿村吃午饭。突然一位老阿妈捧着酥油茶拦下众人:“你们是金珠玛米的亲人!我父亲为金珠玛米带过路。”她将酥油茶递给记者:“父亲当年随部队走了很久,又冻又饿,但金珠玛米始终视他为亲人……”老阿妈眼泛泪光地说。

在康沙烈士纪念碑上,祭扫队伍惊喜地发现了张明贵烈士的名字​

进入康沙镇,著名的“康沙烈士纪念碑”就位于此。1959年4月至1960年5月,解放军在洛隆县马利镇加玉桥渡口周边、玉西乡境内、康沙镇朗多村一带作战。53名解放军战士长眠于此。1961年,为纪念牺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此碑。碑文上,我们还发现了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烈士“张明贵”三个字赫然在目。

茶马古道上的见闻让大家心跳加速,不只是因为高反,是因为亲身感受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余温。

烈士的愿望都已一一实现

沿途看到的光伏矩阵​

车队翻过布宿沟,349国道蜿蜒伸向洛隆河谷。突然,众人被窗外的景象击中——万亩光伏矩阵沿山脊铺展,深蓝色板面在阳光下泛起鳞波,恍若星河倾泻人间。玻璃暖房点缀其间,房顶经幡与光伏板交错,宛如传统与现代共舞的图腾。

车队缓行过一处村庄,白墙红檐的院落错落有致,像散落在草原上的彩珠。一个小孩向车队挥舞着沾泥的手,脸上的笑容干净清澈。洛加说这是洛隆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村子里像什么光伏分红、民宿床位、电商订单等数量都齐刷刷地向上攀升,如今的日子越过越甜。

阿托卡小康新村​

车队经德嘎拉山口,转过最后一道山梁,洛隆县城出现在眼前。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四郎陈列率队迎接:“你们不远千里来看望洛隆的亲人,扎西德勒!”当洁白的哈达轻覆张德福肩头,他忍不住落下泪来,告诉众人:“66年前,二叔张明贵烈士在寄回的一封家书里,发愿要‘为群众盖遮风避雨的房子’,他们都做到了。”

秦家发烈士的弟弟秦家万以军礼向像雕塑致敬​

进入洛隆县城,在一处“洛隆各族人民热烈迎接解放军”的雕塑前,车队停了下来。秦家万看到解放军形象的雕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向雕塑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阿托卡广场​

夜宿卓玛朗措酒店,推开窗便是璀璨灯火。广场上青年们跳着新编锅庄舞,姑娘们举着手机直播;街边餐饮店飘来酥油香,隔壁KTV响着《天路》……谭祥林望着眼前的一切:“让老乡们有甜茶喝、有收音机听,是当年烈士们的梦想,如今全都实现了。”

远处,烈士陵园的星灯与县城灯火连成一片,一时间让人分不清哪片是人间星河,哪片是忠魂守望。张德福指着远处的一幅标语说:“二叔你看,这可比当年的火把亮多啦!”——那是光伏工程的标语:“让每座雪山都成为灯塔。”

记者 黄娟 焦茂如 姚心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