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5.8万亿元

时间: 2025-09-29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庞, 伊聆 阅读量:8371

本网讯(记者 张柳妞)9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成效。

市国资委主任曾菁华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属国资国企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高效平稳推进改革攻坚,努力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稳定增长、发展质效向上向好,其中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等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为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好全市发展“压舱石”

截至2025年8月,市属国企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4.1万亿元突破到5.8万亿元,年均税收从“十三五”期间的257.5亿元增长到“十四五”期间的279.6亿元。

同时,积极发挥投资主力军作用,9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五年累计投入10137亿元,完成机场、轨道、高铁、高速和水资源配置等重点工程建设。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始终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彰显国资国企“稳健底色”。

市属国企户数从2260户压减至679户;推动亏损面、亏损额实现“双下降”,市属国企亏损面从改革前的34%下降到18.8%;通过改革让沉睡资源“活”起来,累计盘活资产2358亿元。

此外,全面实现了政企“脱钩”,经营性国有资产100%纳入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阀”,严防国有资产“跑冒滴漏”。

构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

针对部分市属国企“多、散、小、弱”的状况,市属国资国企明确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文化旅游和新质生产力六大重点领域,企业发展方向更清晰。

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项目集中,实施5批次19组战略性重组,市属重点国企由51家整合为33家大型集团,同时对文化、房地产、金融、建筑、酒店、港口等企业进行专业化整合。

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累计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998亿元,通过组建专业化企业、设立产业基金,落地“氢走廊”“疆电入渝”等重大项目,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企增长“新引擎”,助力构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

市属国资国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从科技投入、考核分配、人才引进、激励约束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市级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创新主体数量更多,质量更优;企业研发经费从26亿元提升至62亿元,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强劲增长。

推动企业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像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技术这些领域,都有重庆国企的创新成果,重庆水泵“华龙一号”核电泵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家重大装备“重庆造”。

保障民生有力度更有温度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参与新建改造机场、高铁、高速、轨道等重大交通项目,轨道交通里程大幅提升,覆盖全市的定制客运网络体系基本成形。

中心城区公交单日客流突破千万,旅客运输量130亿人次,“响应公交”“小巷公交”“背篓专线”传递民生温度,广受好评。

优化供排水建设,供水、污水处理覆盖全市90%以上区域,让市民喝上“放心水”。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市属国企广泛开展消费帮扶,“十四五”期间累计捐赠超3.3亿元,消费帮扶超19.6亿元。

稳就业方面,五年招录超5万人,重点安置退役军人、困难家庭大学生,吸纳农民工超10万人次。

城市服务方面,开放146个纳凉点,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建设,把民生保障落到实处。

曾菁华表示,下一步将以“十五五”规划为新起点,朝着“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目标攻坚,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服务大局,让国资国企更好发挥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5.8万亿元

本网讯(记者 张柳妞)9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成效。

市国资委主任曾菁华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属国资国企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高效平稳推进改革攻坚,努力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稳定增长、发展质效向上向好,其中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等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为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好全市发展“压舱石”

截至2025年8月,市属国企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4.1万亿元突破到5.8万亿元,年均税收从“十三五”期间的257.5亿元增长到“十四五”期间的279.6亿元。

同时,积极发挥投资主力军作用,9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五年累计投入10137亿元,完成机场、轨道、高铁、高速和水资源配置等重点工程建设。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始终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彰显国资国企“稳健底色”。

市属国企户数从2260户压减至679户;推动亏损面、亏损额实现“双下降”,市属国企亏损面从改革前的34%下降到18.8%;通过改革让沉睡资源“活”起来,累计盘活资产2358亿元。

此外,全面实现了政企“脱钩”,经营性国有资产100%纳入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阀”,严防国有资产“跑冒滴漏”。

构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

针对部分市属国企“多、散、小、弱”的状况,市属国资国企明确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文化旅游和新质生产力六大重点领域,企业发展方向更清晰。

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项目集中,实施5批次19组战略性重组,市属重点国企由51家整合为33家大型集团,同时对文化、房地产、金融、建筑、酒店、港口等企业进行专业化整合。

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累计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998亿元,通过组建专业化企业、设立产业基金,落地“氢走廊”“疆电入渝”等重大项目,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企增长“新引擎”,助力构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

市属国资国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从科技投入、考核分配、人才引进、激励约束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市级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创新主体数量更多,质量更优;企业研发经费从26亿元提升至62亿元,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强劲增长。

推动企业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像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技术这些领域,都有重庆国企的创新成果,重庆水泵“华龙一号”核电泵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家重大装备“重庆造”。

保障民生有力度更有温度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参与新建改造机场、高铁、高速、轨道等重大交通项目,轨道交通里程大幅提升,覆盖全市的定制客运网络体系基本成形。

中心城区公交单日客流突破千万,旅客运输量130亿人次,“响应公交”“小巷公交”“背篓专线”传递民生温度,广受好评。

优化供排水建设,供水、污水处理覆盖全市90%以上区域,让市民喝上“放心水”。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市属国企广泛开展消费帮扶,“十四五”期间累计捐赠超3.3亿元,消费帮扶超19.6亿元。

稳就业方面,五年招录超5万人,重点安置退役军人、困难家庭大学生,吸纳农民工超10万人次。

城市服务方面,开放146个纳凉点,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建设,把民生保障落到实处。

曾菁华表示,下一步将以“十五五”规划为新起点,朝着“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目标攻坚,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服务大局,让国资国企更好发挥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