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舒楚寒)为探索拓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推动法学教育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6月15日,首届“联合国国际法院模拟法庭”大赛开幕式在重庆成功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和律所104支队伍693名选手参赛。 市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何国锋,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凯,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此次比赛在重庆市法学会、市司法局指导下,由市律师协会、市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市法学会自由贸易区暨“一带一路”法治研究会、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主办,市律师协会跨境争议解决专业委员会、西部陆海新通道专业委员会、跨境投资与并购专业委员会、海事海商专业委员会承办。 何国锋在致辞中指出,比赛以“探索新时代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响应了国家“加强涉外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契合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的法治建设需求。市法学会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持续深化与重庆市律师协会、高校及实务单位的合作,共同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生态链。期待各位选手以赛为媒,在国际规则的舞台上展现中国法律人的专业风范;期待各界同仁以赛聚力,为重庆乃至全国的涉外法治事业注入智慧与力量。 张凯在致辞中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久久为功。要深化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高校、法律服务机构的紧密合作,推动建立常态化的联合培养、实习实训、课题研究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要创新拓展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等技术应用经验,探索搭建更多沉浸式、互动式人才培养平台。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完善有利于涉外法治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政策体系,为涉外法治建设构筑坚实的人才根基。 张晓君在致辞中表示,比赛是一场法律技术的竞技,更是展示法治文明的重要窗口。比赛模拟联合国国际法院的审判场景,通过虚拟对抗技术,有利于锻炼参赛者对国际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有助于宣传国际法知识,推动国际法治建设,提升社会对国际法律的关注度。 据介绍,“联合国国际法院模拟法庭”大赛具有“技术创新”“赛制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等三大特点,其中,比赛在技术方面借助AI技术和虚拟仿真平台,通过“教育链——技术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高度仿真的全英文国际法律实务场景。比赛紧扣国际热点议题,按照国际顶尖模拟法庭竞赛方式,以国际法院真实案件模拟为实践载体,采取专业赛题和全英文环境,涵盖国际法院审理全流程,以锻炼参赛者的法律逻辑、语言表达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当天举办的个人赛分为学生组与律师组,一次性决出所有参赛者成绩。“团队赛”则由个人赛中排名前12的高校与律师事务所共同组队参赛,十二强比赛将于9月份在线上完成。届时,最终决出的四强队伍将在重庆参加线下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