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区腹地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位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时常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手里拿着给留守儿童准备的新书包和为老人协会制作的队旗——这是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孟晓轲的工作日常。 2017年,孟晓轲来到了秀山县的深山里,陪留守儿童写作业,帮留守老人挑水劈柴……村民最初也嘀咕:“这小伙子,怕是待不了几天就得跑。”结果,他一待就是8年。从白净的大学生变成黝黑的“山里人”,从“城里来的傻小子”变成了全国劳动模范。 内向少年破茧记—— 山雾里的“向日葵”唤醒初心 彼时还是实习生的他,跟随社工团队来到民政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秀山县,在深度贫困村走访时,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拉着社工的手絮叨家长里短:“小伙子,有空就来家里坐坐,奶奶给你们煮腊肉!”布满皱纹的脸绽放出向日葵般的笑容。“原来治愈别人,最先被治愈的是自己。”从那天起,孟晓轲找到了方向:“我要回到这里,用专业服务守护这些淳朴的笑容。” 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018年,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毕业后的孟晓轲,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选择留在城市,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秀山,回到激活他社工初心的村庄,拿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村敬老院。 “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开展钟灵镇云隘村扶贫社会工作项目的需求调研。”那段日子,孟晓轲每天清晨5点起床准备早餐,6点半准时出发,带领志愿者徒步20公里山路,挨家挨户走访。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水,经过20多天的不懈努力,他和团队完成了10万余字的调研报告,绘制出了完整的村居地图。回顾这段经历,孟晓轲笑言自己“面如黑炭”,却深感充实。 “孟爸爸”的治愈魔法—— 暖心陪伴重塑童年星光 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孟晓轲深知仅凭热情远远不够,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和专业理念开展工作。他积极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并于2021年12月牵头成立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秉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为秀山老百姓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 2018年,在一次学校社会工作常规服务中,孟晓轲结识了8岁女孩小雅(化名),这个满口蛀牙的“刺猬少女”,因父母缺席的童年早早筑起铠甲,却唯独对他说:“把孟哥哥当爸爸。” “她总挥着小拳头强调自己是女汉子,却又会突然脆弱地说班上没人喜欢她。”孟晓轲发现,这个孩子内心深处藏着对关注与关爱的极度渴望。经过细致地观察和评估后,孟晓轲通过一年的持续陪伴与生活引导,逐步打开小雅的心结:教她刷牙、关注学业、倾听心事……那个抗拒管束的“小刺猬”逐渐卸下防备:习惯变好了,成绩提升了,眼中重新泛起孩童的星光。 2020年除夕夜,孟晓轲收到一条视频——镜头里一位青年男子在厨房哼曲做饭,女孩清脆的声音雀跃响起:“孟爸爸,你看!我真正的爸爸回来了!”那一刻,孟晓轲热泪盈眶。 这样的蜕变在孟晓轲的社工生涯中并非个例。面对先天性智力障碍少年小五(化名),孟晓轲拒绝“安全就好”的低期待。这个连名字都记不住、总躲在角落的孩子,在他和团队通过主题班会、人际交往小组及个案辅导等服务陪伴一年后,开始主动帮忙、参与活动,虽仍懵懂却愿融入集体。“他虽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却清楚记得我的名字。”孟晓轲笑言。 “从事社会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项目往往耗时数月甚至一年以上,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长年累月的户外行走、日晒雨淋,让这个原本白净的年轻人皮肤变得黝黑,但也收获了群众真诚的口碑和信任。 278个社区的滚烫答案—— 用专业丈量生命的重量 8年来,孟晓轲长期扎根山区、乡村,聚焦“一老一小”、重点青少年、特殊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共计执行乡村儿童成长支持、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农民工、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青少年教育、基层治理等项目18个,服务覆盖4万人次。2025年4月,孟晓轲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八载春秋,278个社区,服务4万人次,10万公里行程……在这些滚烫的数字里,是新时代劳模精神最生动的模样:不是悲情式的牺牲,而是专业主义的坚守;不是孤独的英雄主义,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薪火相传。 姚华顺 通讯员 简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