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大渡口区长江畔,一面印有“红旭水上救援队”的旗帜迎风飘扬。3年前,它以一位英雄的名字命名而成立;3年来,它成为守护32公里江岸、实现辖区“零溺亡”的生命防线。 这面旗帜下,是53名队员和123名平安志愿者,用96次奋不顾身的救援,书写着对“时代楷模”王红旭精神最滚烫的传承:以生命守护生命。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炽热的初心与坚定的信念。 以英雄之名聚江畔星火 红旭水上救援队的诞生,源于一个瞬间的壮举,更源于一份精神的永恒。 2021年6月1日,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王红旭跳江救起两名落水儿童,生命定格在35岁。他的事迹感动全国,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次年的同一天,在王红旭亲人的见证下,以他名字命名的救援队在此成立——英雄守护过的江畔,将由他的名字继续守护。 “传承王红旭精神”是这支队伍的根与魂。队员来自各行各业:退伍军人、退休医生、公交司机、企业主、环卫工人……身份各异,信念如一。 去年8月,新队员张承军入队仅3天,沿江巡逻时遇10岁男孩落水。汛期急流,他毫不犹豫跃入江中,与队友合力救起落水儿童。 这样的故事,在红旭水上救援队中不胜枚举。救援队的发起人兼总指挥罗正龙,同样用行动践行着这份精神,公益救援路已近10年,救起落水者超60人。 有一次,一对父子不慎跌入深水区,罗正龙迅速指挥救援,在黄金4分钟内成功救回两人。“救起一条生命的意义,难道还不够吗?”这是他最朴素的信念。 3年间,“红旭”精神在江畔重新绽放:寒冬刺骨,有人跃入激流;装备短缺,有人自费购置;志愿服务,有人携子同行…… 这支由多元力量汇聚的队伍,深知专业是守护生命的基石。53名队员和123名志愿者通过严格的月度体能、队列、实战演练淬炼成钢:40人能横渡长江,32人持急救证,10人善用桨板救人,8人精于橡皮艇操控,2人可驾驭无人机巡查——一支专业化的民间救援力量已然成型。 同心守护筑牢安澜之基 作为长江畔的生命守护者,这支救援队从最初的民间自发组织,到如今成为区域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力量以及全国首批“应急互助”志愿行动的重点扶持组织,它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多方协作的智慧与温度。 据悉,大渡口区委政法委协调九宫庙街道、城运公司免费为红旭水上救援队提供3间专属办公用房并免除相关费用,解决了队伍的后顾之忧。 更深入的协作体现在与镇街、公安、应急等十余家单位建立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上,共享设备、培训资源,形成了高效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障模式。 在政社协同的模式下,救援队通过进学校、进社区、新媒体宣传构筑“三位一体”防溺宣传矩阵,巩固防溺水安全防线。截至目前,已进学校宣传7场次、培训师生超1000人次,进社区宣传30余场次,运行微信公众号1个,发布宣传文章43篇、宣传短视频超160个,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令人期待的是,大渡口区委政法委正联合街道打造全市首个民间防溺水警示教育基地。未来,模拟场景、VR体验、实战教学将让群众沉浸式学习防溺水知识,也为青少年安全教育开辟重要阵地。 记者 唐孝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