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迈向“双赢” 让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越唱越精彩

时间: 2025-03-07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叶桂君 阅读量:8965
核心提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重庆、四川相向而行、同向发力,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双城记”。5年来,川渝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积厚成势、整体跃升的新阶段。踏上新征程,整装再出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着新的辉煌,扬帆起航!

2025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川渝两省市聚焦产业发展做强项,建基地、强链条、聚要素,加快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显著的成效,展示着内陆腹地如何成为发展高地。2024年双城经济圈工业经济总量突破7.7万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提质,川渝两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7.3%,分别高于全国0.8、1.5个百分点,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先后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川渝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成势见效。

“圈”出制造业“一条链”

一辆“重庆造”汽车,离不开四川产的配套产品。

四川宜宾,时代长安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秒下线一个电芯。重庆渝北,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装车间,最新款的新能源汽车迅速成型,电池正是四川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得益于产业协同发展,川渝两地汽车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零部件配套体系更加完善,已成为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乘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川渝地区传统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两省市强化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目前区域配套率超过80%。创新打造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三大应用场景,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415辆,合计建成加氢站30座,川渝主要高速公路累计建成充电站93座、充电桩745个,其中超充站63座,超充桩204个。成都、重庆入选国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累计部署C-V2X等智能化基础设施1700余套,实现直联车辆超过10000辆。2024年,川渝两地汽车总产量34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8.7万辆。

不仅是在汽车产业,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等领域,“双圈”建设也有不俗的表现。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提升培育经验入选2023年十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典型案例。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两地联合举办成渝地区“八方协同”共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活动,编制《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地图》。在先进材料产业方面,两地充分发挥重庆氧化铝、原铝和四川电解铝产能优势,聚焦铝产业链开展深度合作。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市、重庆市巴南区均获批国家首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圈”出数字化发展“新高地”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赋能。成渝两地正以数字技术为纽带,重塑西部产业版图。

“我们正在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王志杰介绍,首先是协同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成渝两地软件企业超30万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共同举办“成渝地区软件企业及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交流活动”,促进两地园区协作关系和两地软件企业的交流互通,深化两地国家级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协作沟通。

此外,两地还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于2021年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成为继长三角之后第二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近年来,成渝两地积极融入国家新基建布局,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提质升级,引入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形成‘一顶一备’的标识战略生态。推动标识解析成都综合节点接入重庆顶级节点,实现成渝两地二级节点的互联互通。”王志杰表示,截至目前,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共接入二级节点56个,企业节点数量超4万家,标识注册量超409亿个,标识解析总量超449亿次。

“圈”出协同合作“新高度”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是成渝两地合作发展的真实写照。“双圈”建设就是一种和合共生的良性关系

王志杰表示,未来,两地将不断提升产业合作水平。

一是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4大万亿集群向“世界级”加速迈进。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协同跨越行动,合力打造第五大万亿集群。加快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建设。强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同。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领域联合布局未来产业。

二是协同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扩链。聚焦两地产业链上的“短板”环节联动开展招商引资。持续优化完善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供需对接线上平台,推动两地各自的“长板”环节优势互补、互相配套。促进两地优势企业、优质产品“强强联合”,共同“走出去”开拓市场。

三是高质量打造产业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川渝产业合作园区协同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共建一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共同筹办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营造良好合作氛围。

王志杰表示:“携手5年,站在新的时间坐标上,将继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让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越唱越精彩。”

相关新闻

川渝在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

8.6万亿元、548个港口、3.6万列、355项、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一组组数据铿锵有力,印证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天翻地覆的变化。

统筹区域发展是“国之大者”。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5年来,川渝两地瞄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规划目标,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5年来,川渝两地在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在支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上实干争先,在服务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上主动作为,在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上开拓新局,以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

“紧密合作”在一串串数字中照进现实。

编制出台一批重大规划。自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以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规划方案相继出台,“1+N”的规划体系全面形成。从重点领域看,相继出台综合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从重点区域看,指导地方编制出台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两个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两个总体方案。

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交通领域,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建成开通渝昆高铁渝宜段、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高铁;投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两地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3亿人次;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如期开港,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顺利通航。

在能源水利领域,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近5年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川渝两地项目建设近4000亿元。

布局打造一批重要平台。推动在双城经济圈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两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推动两地联手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泰、中越、中缅班列。

推进一批重大改革。推进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川渝高竹新区等省际毗邻地区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两地纳入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动实施范围。

建立健全一套工作机制。把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两地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室、干部互派等机制,召开10次党政联席会议、设置22个联合专项工作组、选派501人次干部交流挂职。

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下一个5年,川渝如何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重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川渝将共同推动国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优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建设“数字成渝”,联手打造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重庆将承办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重庆将以此为契机,会同四川一体推进“九治”,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共同推进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清洁能源开发,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

此外,重庆还将联手四川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综合服务的“软联通”,做大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协同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带动西部地区加速高水平开放。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周尤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双城”迈向“双赢” 让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越唱越精彩
核心提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重庆、四川相向而行、同向发力,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双城记”。5年来,川渝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积厚成势、整体跃升的新阶段。踏上新征程,整装再出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着新的辉煌,扬帆起航!

2025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川渝两省市聚焦产业发展做强项,建基地、强链条、聚要素,加快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显著的成效,展示着内陆腹地如何成为发展高地。2024年双城经济圈工业经济总量突破7.7万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提质,川渝两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7.3%,分别高于全国0.8、1.5个百分点,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先后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川渝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成势见效。

“圈”出制造业“一条链”

一辆“重庆造”汽车,离不开四川产的配套产品。

四川宜宾,时代长安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秒下线一个电芯。重庆渝北,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装车间,最新款的新能源汽车迅速成型,电池正是四川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得益于产业协同发展,川渝两地汽车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零部件配套体系更加完善,已成为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乘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川渝地区传统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两省市强化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目前区域配套率超过80%。创新打造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三大应用场景,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415辆,合计建成加氢站30座,川渝主要高速公路累计建成充电站93座、充电桩745个,其中超充站63座,超充桩204个。成都、重庆入选国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累计部署C-V2X等智能化基础设施1700余套,实现直联车辆超过10000辆。2024年,川渝两地汽车总产量34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8.7万辆。

不仅是在汽车产业,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等领域,“双圈”建设也有不俗的表现。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提升培育经验入选2023年十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典型案例。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两地联合举办成渝地区“八方协同”共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活动,编制《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地图》。在先进材料产业方面,两地充分发挥重庆氧化铝、原铝和四川电解铝产能优势,聚焦铝产业链开展深度合作。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市、重庆市巴南区均获批国家首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圈”出数字化发展“新高地”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赋能。成渝两地正以数字技术为纽带,重塑西部产业版图。

“我们正在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王志杰介绍,首先是协同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成渝两地软件企业超30万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共同举办“成渝地区软件企业及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交流活动”,促进两地园区协作关系和两地软件企业的交流互通,深化两地国家级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协作沟通。

此外,两地还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于2021年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成为继长三角之后第二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近年来,成渝两地积极融入国家新基建布局,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提质升级,引入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形成‘一顶一备’的标识战略生态。推动标识解析成都综合节点接入重庆顶级节点,实现成渝两地二级节点的互联互通。”王志杰表示,截至目前,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共接入二级节点56个,企业节点数量超4万家,标识注册量超409亿个,标识解析总量超449亿次。

“圈”出协同合作“新高度”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是成渝两地合作发展的真实写照。“双圈”建设就是一种和合共生的良性关系

王志杰表示,未来,两地将不断提升产业合作水平。

一是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4大万亿集群向“世界级”加速迈进。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协同跨越行动,合力打造第五大万亿集群。加快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建设。强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同。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领域联合布局未来产业。

二是协同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扩链。聚焦两地产业链上的“短板”环节联动开展招商引资。持续优化完善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供需对接线上平台,推动两地各自的“长板”环节优势互补、互相配套。促进两地优势企业、优质产品“强强联合”,共同“走出去”开拓市场。

三是高质量打造产业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川渝产业合作园区协同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共建一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共同筹办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营造良好合作氛围。

王志杰表示:“携手5年,站在新的时间坐标上,将继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让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越唱越精彩。”

相关新闻

川渝在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

8.6万亿元、548个港口、3.6万列、355项、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一组组数据铿锵有力,印证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天翻地覆的变化。

统筹区域发展是“国之大者”。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5年来,川渝两地瞄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规划目标,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5年来,川渝两地在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在支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上实干争先,在服务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上主动作为,在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上开拓新局,以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

“紧密合作”在一串串数字中照进现实。

编制出台一批重大规划。自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以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规划方案相继出台,“1+N”的规划体系全面形成。从重点领域看,相继出台综合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从重点区域看,指导地方编制出台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两个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两个总体方案。

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交通领域,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建成开通渝昆高铁渝宜段、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高铁;投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两地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3亿人次;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如期开港,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顺利通航。

在能源水利领域,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近5年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川渝两地项目建设近4000亿元。

布局打造一批重要平台。推动在双城经济圈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两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推动两地联手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泰、中越、中缅班列。

推进一批重大改革。推进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川渝高竹新区等省际毗邻地区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两地纳入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动实施范围。

建立健全一套工作机制。把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两地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室、干部互派等机制,召开10次党政联席会议、设置22个联合专项工作组、选派501人次干部交流挂职。

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下一个5年,川渝如何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重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川渝将共同推动国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优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建设“数字成渝”,联手打造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重庆将承办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重庆将以此为契机,会同四川一体推进“九治”,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共同推进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清洁能源开发,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

此外,重庆还将联手四川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综合服务的“软联通”,做大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协同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带动西部地区加速高水平开放。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周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