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看看

时间: 2020-07-1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794

  当初决定卖掉老屋时,心情是复杂的。

  老家穷乡僻壤,多年来都没见起色。最失望的是,外面的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但总是擦肩而过,不进我们的村子。连着村子与外面世界的,是一条沿着河沿的小路,一段碎石路,一段泥土路。路两旁杂草丛生,难以迈步。父亲母亲年纪大了,头疼脑热生个病什么的,出出进进甚为不便。我的担忧,让他们有了离开老家的想法。

  但父亲母亲又想着,老屋要是没人住,破败得就很快,实在可惜。

  永胜哥哥家房子窄小,他正想修房,但搬运材料也是一个大问题。知道我们的心思后,他赶紧提出买下我们家的老屋,就不再修房了,也省去很多麻烦。他还答应买下老屋,就种我们家的田地。心爱的田地不会荒芜,父亲对他充满感激,就点头同意了。

  没了老屋,父亲母亲如同被连根拔起,除了那些曾经耕种的田地,他们和老家似乎再无瓜葛。离开那天,老屋的东西一样都没带走。父亲母亲想让它们待在原地,留个念想。

  来城里后,父亲母亲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我教他们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不乱扔垃圾……他们学得很快,也做得很好。这座城市也接纳着他们,他们在这里安度晚年,日子寻常而幸福。

  但父亲还是惦念着他那些田地,那些树木,有时忍不住,就会辗转回家去看看。母亲体胖,嫌转车麻烦,还要走上那么长一段路,累,不愿回去。

  永胜哥哥偶尔来城里,就会带来老家的信息:公路还是没有修,院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下些老弱病残。家里有点什么事,想找个帮忙的人都找不到。院子不闹腾,没有一点儿生气。

  “幸好出来了,要不然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万一生病了,死在那里都弄不出来,怎么办呢?”父亲感慨。

  后来,永胜哥哥远嫁外地的女儿回老家来了,在城里买了房,又回村里当了村官。我们和老家的联系越来越多……

  老家要修公路了。听闻永胜哥哥的话,父亲腾地站了起来,浑浊的眼里泛起了光。泥胚子路刚刚推出来,父亲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要我开车送他回老家。

  进村后车子一路颠簸,摇摇晃晃,我生怕年迈的父亲有个什么闪失,开得小心翼翼。父亲打开车窗,一直看外面,兴致勃勃地指指点点。

  老家,多年未见,你还好吗?河流离我近了,那几棵柑橘树离我近了。以前看它们,要远一些;老家,却似乎更远。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陌生的一切又变得熟悉。

  永胜哥哥热情地迎我们进屋。这么多年,他一直待在村里,现在是队长,正组织大家修公路。挖掘机就停在他家门口。

  站在老屋屋檐下,恍惚之间,所有的过去都回来了。我又看到了在田地里弓腰劳作的父亲母亲,我又看到了在田埂上奔跑的那个小女孩,我又看到了在山坡上割青草的那个小女孩……

  老家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走远了,我们都走远了。

  看到了永铜哥,百感交集,他也老了。莲嫂子十八岁嫁给大她十多岁的永铜哥,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小娇妻任性得很,外出打工二十年,过年过节时回来一趟。永铜哥老实木讷,在外面混不下去,莲嫂子却喜欢外面那个世界,根本不愿回来。两个人就这样分居两地,靠手机保持着联系。不过,永铜哥乐滋滋地告诉我,莲嫂子总算要回来了。原来,看了永铜哥拍的一组老家的照片,莲嫂子心有所动。夫妻俩终于要团圆了。

  父亲背着手,在村里到处转,又到村外看他的那些田地。

  修公路占用了我们家的一些田地,永胜哥哥担心父亲会心疼。“不要紧,随便挖,修公路要紧!”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

  父亲和永胜哥哥聊到很晚,谈庄稼,谈农事,谈公路,谈果树……

  “公路修到家门口,到处都是花,农村也像公园了。”年迈的老父亲,大字不识的父亲,从永胜哥哥那里,学会了说 “美丽乡村”。

  夜色很浓了,父亲才依依不舍地起身,跟我一起回城里。回城路上,父亲沉默不语,全然没有了去时的兴致。我疑惑,一问,才知父亲现在后悔了,老屋不该卖。他的眼里噙满泪水。

  原来,在城里,父亲一直都“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老家,仍然是老屋,他的根在那里。尤其是今天,老家和城里一样美丽,生活一样惬意自在。

  “以后我经常带您回老家去看看。”我赶紧安慰父亲。

  (作者系铜梁区作协主席)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回老家看看

  当初决定卖掉老屋时,心情是复杂的。

  老家穷乡僻壤,多年来都没见起色。最失望的是,外面的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但总是擦肩而过,不进我们的村子。连着村子与外面世界的,是一条沿着河沿的小路,一段碎石路,一段泥土路。路两旁杂草丛生,难以迈步。父亲母亲年纪大了,头疼脑热生个病什么的,出出进进甚为不便。我的担忧,让他们有了离开老家的想法。

  但父亲母亲又想着,老屋要是没人住,破败得就很快,实在可惜。

  永胜哥哥家房子窄小,他正想修房,但搬运材料也是一个大问题。知道我们的心思后,他赶紧提出买下我们家的老屋,就不再修房了,也省去很多麻烦。他还答应买下老屋,就种我们家的田地。心爱的田地不会荒芜,父亲对他充满感激,就点头同意了。

  没了老屋,父亲母亲如同被连根拔起,除了那些曾经耕种的田地,他们和老家似乎再无瓜葛。离开那天,老屋的东西一样都没带走。父亲母亲想让它们待在原地,留个念想。

  来城里后,父亲母亲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我教他们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不乱扔垃圾……他们学得很快,也做得很好。这座城市也接纳着他们,他们在这里安度晚年,日子寻常而幸福。

  但父亲还是惦念着他那些田地,那些树木,有时忍不住,就会辗转回家去看看。母亲体胖,嫌转车麻烦,还要走上那么长一段路,累,不愿回去。

  永胜哥哥偶尔来城里,就会带来老家的信息:公路还是没有修,院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下些老弱病残。家里有点什么事,想找个帮忙的人都找不到。院子不闹腾,没有一点儿生气。

  “幸好出来了,要不然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万一生病了,死在那里都弄不出来,怎么办呢?”父亲感慨。

  后来,永胜哥哥远嫁外地的女儿回老家来了,在城里买了房,又回村里当了村官。我们和老家的联系越来越多……

  老家要修公路了。听闻永胜哥哥的话,父亲腾地站了起来,浑浊的眼里泛起了光。泥胚子路刚刚推出来,父亲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要我开车送他回老家。

  进村后车子一路颠簸,摇摇晃晃,我生怕年迈的父亲有个什么闪失,开得小心翼翼。父亲打开车窗,一直看外面,兴致勃勃地指指点点。

  老家,多年未见,你还好吗?河流离我近了,那几棵柑橘树离我近了。以前看它们,要远一些;老家,却似乎更远。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陌生的一切又变得熟悉。

  永胜哥哥热情地迎我们进屋。这么多年,他一直待在村里,现在是队长,正组织大家修公路。挖掘机就停在他家门口。

  站在老屋屋檐下,恍惚之间,所有的过去都回来了。我又看到了在田地里弓腰劳作的父亲母亲,我又看到了在田埂上奔跑的那个小女孩,我又看到了在山坡上割青草的那个小女孩……

  老家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走远了,我们都走远了。

  看到了永铜哥,百感交集,他也老了。莲嫂子十八岁嫁给大她十多岁的永铜哥,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小娇妻任性得很,外出打工二十年,过年过节时回来一趟。永铜哥老实木讷,在外面混不下去,莲嫂子却喜欢外面那个世界,根本不愿回来。两个人就这样分居两地,靠手机保持着联系。不过,永铜哥乐滋滋地告诉我,莲嫂子总算要回来了。原来,看了永铜哥拍的一组老家的照片,莲嫂子心有所动。夫妻俩终于要团圆了。

  父亲背着手,在村里到处转,又到村外看他的那些田地。

  修公路占用了我们家的一些田地,永胜哥哥担心父亲会心疼。“不要紧,随便挖,修公路要紧!”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

  父亲和永胜哥哥聊到很晚,谈庄稼,谈农事,谈公路,谈果树……

  “公路修到家门口,到处都是花,农村也像公园了。”年迈的老父亲,大字不识的父亲,从永胜哥哥那里,学会了说 “美丽乡村”。

  夜色很浓了,父亲才依依不舍地起身,跟我一起回城里。回城路上,父亲沉默不语,全然没有了去时的兴致。我疑惑,一问,才知父亲现在后悔了,老屋不该卖。他的眼里噙满泪水。

  原来,在城里,父亲一直都“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老家,仍然是老屋,他的根在那里。尤其是今天,老家和城里一样美丽,生活一样惬意自在。

  “以后我经常带您回老家去看看。”我赶紧安慰父亲。

  (作者系铜梁区作协主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