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全华 台下孩子们书声琅琅,台上老先生苍髯皓首,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了,这位老先生仍活跃于大明朝廷,而且官至刑部尚书。这便是被明世宗称赞为“天下清官”的喻茂坚。 在重庆荣昌有喻茂坚纪念馆,人们多慕其“天下清官”之名而前往瞻仰。 “天下清官”大约是古代对官员的最高评价,更何况出自皇帝金口玉言。时过境迁,“清官”在今天对公务员只是基本要求,与之相反的贪官污吏必将受到法律制裁。从这个角度反观喻茂坚,除了“天下清官”,他“以国为重”更高远的追求,对后世为官为政者有更大的启发意义。 喻茂坚努力以法治维护国家稳定。明史记载,作为刑部尚书的喻茂坚上书,“会同三法司,申明《问刑条例》及嘉靖元年后钦定事例,永为遵守”,并建议详细梳理弘治十三年以后、嘉靖元年以前事例,“若官司妄引条例,故入人罪者,当议黜罚”。虽不同时代的法治内涵有所不同,但对于国家社会安定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法学家在这个层面是相通的。以敏锐的眼光看到律例的混乱,通过梳理以便“永为遵守”,从而为稳定提供基石,正是喻茂坚的远大胸怀。 除了深谙法学理论,喻茂坚更是法治实务家。《楚王朱桢传》记载,楚愍王被世子朱英燿刺杀,喻茂坚奉旨查办此案,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英耀辞服……伏诛,焚尸扬灰”。封建王朝一般人哪有胆量处死皇亲国戚,商鞅割公子虔鼻子落得车裂下场,但喻茂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以国为重,他才实践了法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诺言,时人称其为“汉廷老吏、当代法家”,有“法家”的深厚理论,有“老吏”的丰富经验! 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一再造成令人悲哀的状态——人们什么都知道,但什么也没做。喻茂坚没有选择这条独善其身之路,而是敢于和炙手可热的大宦官,甚至皇帝天子据理力争。《夏言传》记载,内阁首辅夏言被奸臣严嵩陷害,在给夏言量刑时,喻茂坚援引《大明律》中“议贵”“议能”和严嵩理论,并进谏明世宗以国体为重,不要做二百年来第一个杀宰相的皇帝。可惜世宗不听,不但处死夏言,而且训斥喻茂坚为夏言开脱,并罚俸禄以示惩戒。朝堂已无正义可言,但喻茂坚依然以国为重,坚持完成《问刑条例》编纂,才称病辞官。 《王廷陈传》记载,王廷陈恃才傲物,小时候贪玩被父亲打板子就质问“大人奈何虐天下名士!”后来他在裕州做官,公文堆积如山也不处理,而且光着脚审案,严重影响公信力。案子审到一半,他拿弹弓去院子里打鸟,把当事人晾在公堂上。作为巡按御史,喻茂坚有意借一桩小事鞭打州吏来杀鸡儆猴。王廷陈服软下跪求饶也没用,于是把喻茂坚锁在公堂,不给他饮食。好在有人帮助,喻茂坚才趁着黑夜得以逃脱。后来裕州有个要犯跑了,王廷陈在喻茂坚弹劾下终于被捕下狱,削官归乡后一直没再起用。对于王廷陈,喻茂坚是小气记仇吗?非也!让官员维护朝廷公信力,本就是巡按御史职责所在。若不是以国为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喻茂坚何必去背负“虐待天下名士”的骂名,还把自己搞得那么难堪。 纵观喻茂坚为官生涯,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明朝版图,所到之处都有他以国为重的佳话美谈。比如在浙江台州府临海革除当地溺死女婴的陋习,拯救女婴万计,这于人伦道德、国家人口和社会发展都功不可量。又比如任应天巡抚总督漕运期间,结余修漕白银十余万两,他体恤民间疾苦力辞不取,并代纳庐凤淮扬四府水患灾民所欠税银十八万两。还比如他爱惜人才,力排众议为在江西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王守仁请赏。诸如此类,“天下清官”分明只是他的外衣,“以国为重”更是真身,更是其为人处世之本源。 哪怕辞官还乡,喻茂坚依然以国为重,在荣昌建尔雅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才有开篇的教书老先生,直到九十二岁高龄病故,卒赠太子太保,御赐葬祭,祀名宦乡贤忠贤。王世贞的笔记小说《皇明盛事述》把他列为眉寿大臣,“眉寿”者长寿也,真可谓“好人有福报”。 “天下清官”何止是清官。前人已矣,后人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人大监察法制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