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破获特大假酒瓶案 ■ 重庆法制报 重庆长安网 记者 李 亚 本报讯 吃进嘴里的,吞下肚子的……舌尖上、餐桌上的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近日,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公安机关始终把矛头对准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犯罪,共破获涉假刑事案件1119件,移送起诉426人,发起全国集群战役27起,侦办公安部督办案件45起,涉案金额34亿元。 据了解,去年我市警方紧紧围绕“打击犯罪、保障民生、保护创新、服务发展”的目标,以专项行动、专项工作为抓手,重拳打击各类涉假犯罪,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相继组织侦破江北“A02”特大互联网销售假劣保健食品案、黔江宋某等人销售假药案、巴南吴某特大制售假冒日化用品案等一批大要案件。同时,积极实施民生警务,落实“服务民营经济发展30条”和“新10条”,走访、服务民营企业,维护我市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落实“服务学校29条”,重点突出校园周边小食品安全风险排查,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保护师生身体健康。落实“服务旅游经济发展23条”,健全完善旅游市场食品安全问题滚动排查、联合治理机制,对热门景点销售的食品进行抽检,确保景区及周边食品安全。 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犯罪的同时,我市公安机关深化与食药监管部门“一体化”协作机制,完善与相关行政部门的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形成合力打假工作新格局。推进警企深度协作,进一步与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及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等社会各界开展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地挤压涉假违法犯罪空间。 7类涉假典型案例 为提高市民防范意识,我市警方梳理出7类涉及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涉假案例,披露犯罪手法,详解防范攻略,教你识假防骗。 1、假药 案例: 黔江宋某等人销售假药案。打掉一个遍布全国多省市的假药生产销售网络,抓获犯罪嫌疑人45名,查获“骨痛康”“梦香胶囊”“风湿克星”等多种假药,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犯罪嫌疑人对药物疗效进行虚假宣传,利用消费者病痛难以根治又急于见效的心态,诱导其购买使用假药,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伤害身体,耽搁正常治疗。 警方提示: 假药犯罪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公安机关将始终坚持严打态势。消费者购买药品要选择正规医院和正规药店。购买药物时发现异常或存有疑问的,及时在药品监管部门官方网站上查询比对。 2、假烟 案例: 巫山刘某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端掉生产假烟窝点2处,缴获生产假烟的烟机2台,查获假烟20000余条,涉案金额700余万元。犯罪嫌疑人在外省购置生产设备生产假烟,将成品仿制成多个品牌的香烟批发到各地,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低价进行销售,牟取利益。 警方提示: 烟草在我国属于专卖商品,消费者购买时应到有销售资格的正规商场、商店,以免上当受骗。 3、假酒 案例: 江北特大制售假冒品牌酒瓶案。警方在重庆、甘肃两地开展收网行动,抓获刘某、李某等犯罪嫌疑人76名,打掉犯罪团伙5个,捣毁假酒瓶生产仓储窝点21处,现场查获假冒“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品牌酒瓶100余万个、假冒商标标识73.6万套、假冒套装酒具35万个,涉案价值逾10亿元。该案系贵州茅台酒厂建厂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查获假冒“茅台”酒瓶数量最多的案件,打掉一个假酒瓶生产、假酒灌装、假酒销售的犯罪网络。犯罪嫌疑人根据需求生产多种品牌产品的假酒瓶,卖给下一级犯罪团伙灌装假酒,然后针对不同的市场消费群体进行销售。 警方提示: 消费者购买酒类产品,要看包装质量是否合格,酒质是否有异常浑浊沉淀,看酒瓶瓶盖是否有陈旧、断裂等痕迹,核对产品型号规格、批号等信息是否与卖家提供的进货酒类随附单记录一致,同时注意索取票据。 4、假冒美容类药品 案例: 潼南何某等人销售假药案。警方在重庆、辽宁、江苏多地同步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捣毁仓储窝点2处,现场查获美容类假药2万余盒,涉案金额逾亿元。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渠道,从国外购入假冒美容针剂类产品,通过美容机构销售给消费者。 警方提示: 美容针剂类产品主要是肉毒毒素类制剂,系一种神经毒素,属毒麻类药品,我国已纳入严格管控。注射美容类针剂进行美容,属于一种医疗行为,应选择正规医院、具有相应资质的美容机构进行。 5、假劣保健食品 案例: 江北“A02”特大互联网销售假劣保健食品案。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0名,捣毁销售储存窝点5处,查获“五谷化糖”“百草稳压肽”等假劣保健食品、假药共计100余种、2000余盒,涉案金额800余万元。犯罪嫌疑人以开设互联网公司为掩护,设立销售、储存等窝点,利用消费者希望通过保养、食补、药补等方法保护身体健康的心理,组织人员通过引导私聊、社交软件冒充女性进行情感倾诉、夸大宣传等方式,不断推送保健食品效果好、买的人多等虚假信息,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含有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二甲双胍、西地那非等成分的壮阳、降压、降糖、降脂等假劣保健食品、药品。 警方提示: 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要注意生产准字号、生产日期等信息,还可以通过食品监管部门网站或正规生产厂家官方网站进行进一步核查,以更好维护自身权益,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6、伪劣化肥 案例: 梁平吴某等生产、销售伪劣化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吴某,捣毁储存假冒化肥仓库9个,追回假冒某品牌伪劣化肥100余吨,涉案金额200余万元。犯罪嫌疑人在未取得权利公司授权情况下,伪造相关文书,冒充某品牌复合肥商家参加项目投标,制作假冒化肥交付使用,造成农作物减产,损害农民利益。劣质化肥变换包装冒充名牌优质化肥,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混淆视线、隐蔽性强。 警方提示: 消费者可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对种子、农药、化肥的识假、辨假能力。购买种子、农药、化肥时,要看清生产厂家商标、生产编号、防伪标志等,并向供应商索取正规发票,发票的货物名称和品种填写要与所购的一致,以便维权。 7、假冒日化品 案例: 巴南“3.05”特大制售假冒日化品案。警方在广东、山东、重庆等地同时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捣毁制假“黑工厂”1处、生产线1条、仓储“黑窝点”2处、销售窝点5个,查获假冒“浪奇”“舒肤佳”“力士”等品牌香皂15万余块,假冒“佳洁士”“黑人”等品牌日化品1127箱,涉案金额逾2.5亿元。犯罪嫌疑人使用劣质原料仿制品牌产品,产品主要流向小商品批发市场及城乡结合部等偏僻区域。 警方提示: 购买日化用品要通过正规渠道。发现假冒伪劣商品,请及时向行政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记者 李 亚 整理 编辑陈洁 组版余游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