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彩红 初夏掀开又一个节气的盖头。她浅笑盈盈,明媚可亲。她有个可爱的名字——小满。 诗经中有一篇《小雅·小满》的诗歌。其中写道:“小满小满,恰得人生是圆满。帝命不竭,时维不谔。谔谔萋萋,百草莫邪。”这首诗歌中,小满被赞誉为是“恰得人生是圆满”的节气。 智慧勤劳的先民早早就解开了小满的哲理密码:二十四节气中,唯“小满”无“大满”相随。古人以“满招损,谦受益”为训,深谙“物极必反”的天道。麦粒灌浆至八九分即止,江河蓄水留三分余地,恰如《红楼梦》中秦可卿托梦所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小满之美,在于将满未满的克制,在于盈而不溢的从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每一个节气的注释也都充满了哲理意味,其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人生哲学。欧阳修笔下“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是知足常乐的豁达;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终得短暂团圆,是命运对小满的隐喻——幸福不必极致,留白处自有回甘。就连曹操观沧海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豪情,亦暗含对“未满”的敬畏:天地浩瀚,人何以求全? 庄稼地里的作物,深谙小满时节的哲理。北方的麦田里,穗尖泛着青黄的光晕,籽粒在灌浆中悄然饱满。农人俯身轻捻一穗,指腹摩挲间,仿佛触到了大地的心跳——那是“小满”的韵律。麦粒未熟,恰似少年初长成,青涩中藏着蓬勃,谦卑里透着期待。江南的稻田则浸润在连绵的细雨中,“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催促着水车转动,白龙般的河水被引向阡陌,田垄间水声潺潺,与蛙鸣合奏成初夏的序曲。 小满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此时,苦菜肆意生长,荒滩野地间,黄花点点如繁星。细小的草苗耐不住高温枯萎而死,麦田金黄一片等着丰收的喜悦。吃苦菜,千百年来,成了小满时节的习俗。古人以苦菜充饥、醒酒、疗疾,甚至用它涂抹蜂蛰的伤口。除了苦菜,小满时节的瓜果丰盈充沛,枇杷、荔枝、樱桃等,甘甜多汁,且健脾开胃,消除烦躁之气,能从不同侧面调整我们的身体,以适应马上来临的盛夏。小满时节“三瓜”必吃:苦瓜,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的作用,还能辅助控制血糖的升高。冬瓜,味甘性微寒,且含维生素c多,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低,可消水肿。丝瓜,清淡可口,是适合夏季降温防暑的好蔬菜,可解暑除烦,增白皮肤。 小满的习俗,是农耕文明对天地的虔诚。江浙一带的“祈蚕节”最为热闹,蚕神庙前香烟缭绕,戏台上丝竹声声。蚕被视为“天物”,娇贵难养,人们以米粉捏成蚕茧状的点心供奉蚕神,祈求茧丝丰盈。清代盛泽的丝业公所甚至专设戏楼,连演三日祥瑞戏,丝商与蚕农在锣鼓声中共享对丰收的希冀。“抢水”则是另一番热烈景象。黎明时分,浙江海宁的村庄火把通明,村民擂鼓鸣锣,赤脚踏动水车。一杯白水泼入田间,既是祭拜车神的仪式,亦是对水源丰沛的朴素渴望。水车、油车、丝车并称“三车”,农谚云“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道尽了此时农事的繁复与生机。 农人望着麦田,深知“小满不满,麦有一险”,需防干热风突袭;文人在书斋中提笔,将“小满”二字拆解为“小小的满足”——一份安稳的工作、一盏温热的茶、一窗夏雨后的绿意,皆是人间清欢。正如吴凤祥在散文中写道:“小满是恒量,大满是矢量。”生命的意义,不在抵达终点,而在步履不停的途中。 又是一年小满,凌霄花攀过篱笆墙,桑葚紫透枝头,枇杷黄透,樱桃殷红,正是人间好时节。留一寸未满的余地,许未来以生长的可能。毕竟,人生最好的状态,便是这“小得盈满”的初夏光景——有耕耘的踏实,有等待的期许,更有对圆满的永不苛求。 (作者作品散见《开封日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