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勇 外婆是一个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农民,生前家住重庆合川大岩乡新民村。 外婆离开我们已经30余年了。她慈祥和蔼的笑容,至今留在我的脑海;她勤俭朴实的品德,始终铭刻在我心底。 上世纪初,外婆出生在旧社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生活困难,外婆没有上过学,没有出过远门,八岁时就被迫嫁到同样贫穷的外公家当童养媳。外婆和外公靠做帮工和承租地主土地种粮谋生,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苦难生活。外婆还承受了外公先后三次被“抓壮丁”的悲惨遭遇,每次都是卖尽家产,才将外公赎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外婆真正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更加敬爱毛主席,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外婆率先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还要参加各种会议,认真学习和热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发动社员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外婆还应邀到小学、中学向学生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外婆已是花甲老人,且身患多种疾病。但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发展种、养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勤劳致富带头人。 外婆待人热情真诚,凡有亲友来家里小叙,她都会赶紧下灶房煮荷包蛋招待客人;如遇吃饭时间亲友来访,她还要挽留一起吃顿便饭。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十分简单的事情,可在那年月却是厚待客人了。 社员群众有什么心事和矛盾纠结,都愿意来找外婆倾诉化解。外婆更是真诚以待,无论是生产难题、家庭琐事,亦或院邻矛盾,大多能够迎刃而解,让求助者解开疙瘩、消除隔阂。 外婆懂得一些治病的方法,她在房前屋后空地上,种植了一些中草药,无偿地提供给社员群众使用。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那些中草药为不少群众解除了病痛…… 外婆就这样辛勤地劳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言累。因而,外婆一家多次被评为“勤俭之家”和“五好家庭”,深受群众尊敬爱戴。 外婆生育了五个子女,家庭负担相当繁重。但在教育培养子女方面,外婆深感读书识字的重要性,认为“没有文化就是‘睁眼瞎’”。因而,她宁可自己熬更守夜、省吃俭用,也要创造条件供子女上学读书。她还注重德才并重全面培养,为党组织发展培养了三名共产党员,为人民军队输送了两名子弟兵。我的母亲排行老大,也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等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光和热。 我对外婆充满着特殊的感情,外婆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来到这个世界,出生一个月后,爸妈忙于工作,外婆便担当起抚育我的重任,是外婆推着摇篮、唱着童谣,呵护着我一天天长大。上小学时,外婆为我选择了一名知识渊博的老师,且与老师经常联系,以了解掌握我的学习情况,并请求老师对我严要求、严管教。放学回到家里,外婆还凭着惊人的记忆力,给我背诵从父辈那里口传心授得来的《三字经》《百家姓》,讲述“头悬梁、锥刺股”“岳母刺字”等励志典故。 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外婆又时时地告诫我“凳子不要坐错,荷包不要摸错”,要我听党指挥,立场坚定,服务群众,清正廉洁。这又何尝不与“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相吻合啊!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外婆鼓励的话语又在耳边响起,“变了泥鳅,就不要怕泥巴糊眼睛。”这又给我增添了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外婆朴实而简单的话语,却充满着无穷的哲理,让我铭刻于心,时时警醒。多年来,我始终秉承外婆的教诲,在工作岗位上受益良多…… (作者系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南津街派出所民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