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区登记、人身安全检查、信息采集、物品存管、审讯送押……“流水线”式操作井然有序。这是潼南区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探索建立的“一站式办案、合成化作战、智能化管理、全流程监督”执法办案新模式,运行两年多以来,已办理案件4000余起,办案效率提升30%,执法安全事故“零”发生。 “硬”实力—— 助推执法办案能效升级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焦头烂额,没想到现在这么省心!”2022年7月,潼南区公安局打掉了一个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和一个聚众赌博涉案团伙,抓捕的56名嫌疑人一起被押解到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这是该中心建成以来,迎来的第一波嫌疑人询问、看管高峰期。嫌疑人到达中心后,民警辅警第一时间着手人身安全检查、信息采集、人员看押流程,安全、规范、集约、智能、高效的执法管理大大节约了办案时间和成本。 “过去因询问室有限,一旦案件并发,嫌疑人难以妥善关押,既效率低下,又存在串供风险,新的执法办案中心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该中心副主任尤凛介绍,中心总面积5415.47平方米,设置各类功能区划56类,不仅升级了医疗体检、信息采集和人员看押等基本功能,还增设了毒化检验、食宿保障等服务,自动信息登记机、多功能审讯台等设备加持。 除了硬件设施的升级外,中心民警辅警的个人硬实力也不容小觑。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卷”王队伍中,有全市唯一个取得执业医师证的女警,还有不少人考取了法律执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社会救护员证等资质。 在“懂教督验”业务要求下,中心推行“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为“法治练兵场”,队伍迅速成长,专业的服务管理获得了一致好评。 “细”功夫—— 精细管理织密执法保障网 为了让执法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中心主动做“加法”,在公安部“三区三功能”基础上细化为“七区四功能”,一楼设置接待登记区、执法办案区、联动保障区;二楼设置涉案财物区、案情研判区、综合管理区、电子取证区,每个区域规划分明,同时又将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融入每个具体环节。 在刑事案件全面纳入该中心管理体系后,中心引入了四色分级识别服制度,根据案件类型对入区嫌疑人员以绿、蓝、黄、红四色识别服进行分类管理,这一举措提升了民警在嫌疑人安全检查环节的工作效率,便于他们快速区分。 创新之举远不止于此,针对每个入区办案的民警,中心贴心准备随身装备,内含手铐、钥匙、印泥、签字笔等物品。同时,中心还推行“五步法”岗位操作规范,和九项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全员全岗对操作流程“一口清”,执法工作快速响应和高效执行。 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目前,该中心每件案件的平均处理时间节约了约3小时。 “柔”执法—— 彰显司法温度人文关怀 如果说硬件设施让执法办案更有底气,精细化管理让办案更有效率,那么柔性执法则让办案更有人文关怀。 2023年12月7日,“冬琴护苗”工作室正式入驻该中心,升级了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有别于其他询问室,未成年人询问室内没有冰冷的固定椅,也没有严肃封闭的墙壁,取而代之的是明亮温暖的彩色背景墙和简约的问询桌。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民警,对未成年嫌疑人做心理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前不久,两名因涉嫌盗窃的未成年人被带到该中心,民警吴冬琴一边通过法治宣讲帮助二人认识到错误,一边悉心了解孩子们犯错背后的动机,耐心开导。在大家的努力下,两名孩子重新走上正途。 “通过营造轻松氛围,引导未成年人敞开心扉,倾吐心声,重塑信心从而改邪归正是我们的初衷,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有效的。”吴冬琴说道。 “明”法度—— 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 2023年1月17日16时许,在该中心速裁法庭内,随着法槌声敲响,唐某涉嫌的刑事案件正式开庭审理。该案作为重庆首例运用网上“云”审判速裁审判的案件,开启了案件审判繁简分流、轻重分流、快慢分道的新公诉审判模式。 此次庭审通过远程视频审理方式进行,三方异地远程参与庭审,审判机关、公诉机关、辩护人在区人民法院参加庭审,被告人在速裁法庭参加庭审。整个审理过程规范有序,严肃有效,不仅节约了提押到庭等审判辅助工作时间,将原本需要半天的时间缩短为1小时,成为我市首例运用网上“云”审判速裁审判的案件,也是潼南公检法三方开启办案快速通道的重要实践。 据了解,近年来,该中心加大执法透明力度,设立“视巡岗”“步巡岗”,每日七次定时双巡查,围绕重点部位、人员、时段,落实“值班领导、值班民警、值班组长”三级监督体系,加强规范化管理,确保执法办案管理过程公正透明。 “我们要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这是对嫌疑人的保护,也是对民警的保护。”该中心主任负责人说道,下一步,将继续紧盯“除积弊、树新风、创一流”任务目标,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管机制、规范执法权力运行、建设过硬执法队伍,推动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为履行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记者 李亚 实习生 蒋雨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