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sqgt.com Mon, 14 May 2018 03:05:26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2 援建民警回忆:只想让生者少一点伤痛 //www.xsqgt.com/archives/80327.html Sat, 12 May 2018 03:05:00 +0000

2018年5月,离汶川大地震刚好过去十年。无论是亲历者、旁观者、还是援建者,十年前的5月都是国人脑中无法抹去的一段伤痛。在灾难十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曾经参加抗震救灾援建的渝中区公安分局,通过部分民警的讲述,呈现地震后他们救助灾区群众的温暖故事和感受。

“把群众当亲人,就没有做不下来的工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渝中区公安分局按照上级要求,分批次组织民警前往灾区开展援建工作。时任分局巡警大队副大队长的康国涛同志主动请缨向组织递交抗震救灾申请书。最终有幸成为带队领导带领30名民警前往。90天里,他们牢记神圣责任和庄严使命,用汗水与辛劳,实践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只为让逝者安息,生者上少一点伤痛。

“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同时也是抗震救灾工作后第10个年头,虽然时间过去了10年,但对于我来抗震救灾的工作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情景历历在目。”康国涛表情沉重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康国涛有过14年的从军经历,在部队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主官,转业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他最喜欢的警察职业。2008年7月,重庆市援建崇州灾区工作启动,康国涛作为带队领导带领第一批援建民警来到满目疮痍的崇州重灾区。在分配工作时,他主动要求到环境最恶劣的怀远镇,用他的话说“作为一名军队转业干部,转业不褪色,党和部队培养了我,我要报答组织!”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到达后,康国涛立即与当地派出所民警一道负责三个灾民安置点的治安和维稳工作。当时,灾区正处在秩序恢复中。治安点既是灾民咨询各种问题联络站,也是维护灾区治安稳定的核心力量。

“把群众当亲人,就没有做不下来的工作!”这是康国涛经常给援建民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一对中年夫妇晚年得子,可是儿子不幸在这次地震中没了。男的张大爷郁郁寡欢,老伴精神几近崩溃。通过其他灾民口中了解到,张大爷有轻生的念头,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康国涛多次找他们两夫妇做思想工作,同时安排民警24小时轮流值守安置点门口。陪他们一起吃饭、聊天,还为他们洗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康国涛和民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不懈做工作,最终感动了老两口,打消了张大爷的想法,他握着康国涛的手说:“你们是为我们好,我不会再想也不会去做傻事了!”从那以后,老俩口反过来主动帮助援建民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还有一次,康国涛在对安置点巡逻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中年妇女总是坐在自家安置点门口,从来不说一句话,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经过了解,原来是中年妇女的孩子在安置点失散了。康国涛把找寻失散孩子这件事牢牢的记在了心上。他托成都的同学快速制作并送来印有失散孩子照片的卡片,在巡逻过程中一边发放卡片和一边问询相关信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第三天另一安置点灾民家中找到了失散的孩子。中年妇女看到康国涛领着自己孩子回来后,当即哭成了泪人不说还跪下磕头感谢。

七月的崇州,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由于地震后条件有限,康国涛主动把好的住宿条件让给了更加需要的灾民,自己却选择了活动板房。板房内因考虑安全,不能安装空调,也没电风扇。室内温度达40℃以上,俨如一个“大蒸笼”。警服穿在身上经常是湿了来不及换洗又干了,干了又湿,盐渍也深深烙印在衣服上。到了晚上,板房内由于昼夜温差的原因,异常潮湿,加上本身患有严重的风湿,康国涛往往会疼痛到整晚整晚的睡不着,到了白天,他依然会咬牙坚持出现在工作岗位上。90天的日日夜夜里,其他单位人员都进行了轮换,康国涛的这支队伍没有换一个人,他给组织说,人换了情况不熟悉也不好开展工作,将就克服一下就好了。

崇州市怀远镇三个灾民安置点有了康国涛同志的坚守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在援建3个月中,三个安置点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圆满完成了援建任务。同年10月,康国涛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救灾模范。

“逝者如斯,人生总要朝前看,废墟上可以重建房屋,伤口也会慢慢愈合。正值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回忆,是最好的纪念方式,祝愿灾区的人们明天的生活会更好。”采访结束后康国涛感慨地告诉记者。

“感同身受,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点实事!”
 

安置点的清晨在熙熙攘攘的灾民吵闹声中醒来。治安点的援建民警陈涛虽然经历了一晚上的潮湿环境和蚊虫叮咬,经过简单的洗漱后,他打起了百分之百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的工作。陈涛当时为分局巡警三大的民警,他也是主动申请来灾区开展援建工作。

陈涛深知,在安置点的工作每天都有可能遇到新的突发情况,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才能让治安点的工作不出现失误,做到万无一失,况且,今天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安排,那就是做好救灾物品发放的秩序维护工作。物品发放放在平时或许压根就不算一回事,但是在灾区尤其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安置点发放救灾物品就显得十分重要。灾民的情绪不稳就像一根导火线,随时有可能引爆安置点的群众的情绪,深知这点的陈涛对于今天的救灾物品发放不敢怠慢。

早上7点的安置点已经是人山人海,经过来回几项工作的布置,陈涛同志警服已经湿透了。发放工作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大家都有条不紊的领着物品。突然,一句“我不领了”从人群中传来,只见一名带着残疾的中年男子手举清单,高声喊道。现场瞬间陷入了安静,紧接着就是大面积的附和声“我们也不领了”,顿时,人声鼎沸,人潮涌动。这时候,陈涛同志意识到了现场物品发放肯定出现了状况,立即跑到发放点中年男子身边想了解情况,原来是救灾物品发放的数量和灾民的期望值存在差异,导致了部分群众的不满。此时,灾民的情绪此时已经被点燃,任凭陈涛同志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他们只想拿到自己心目中的救灾物品数量。眼看场面快要失控,陈涛决定安抚好带头中年的情绪,以点带面,做通其工作。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那名男子终于肯重回安置点领取救灾物品,其他群众看到这种情况也纷纷领取了物品。虽然这个事情过去了,但是陈涛同志心里去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名男子的情绪反应如此之大,陈涛同志决定弄清楚。

在开始的几次接触中,那名男子一直有着抵触情绪,后来陈涛同志就利用休息时间到那名男子安置房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那名男子对于陈涛同志已经由开始的抵触变成了慢慢的习惯。经过了解,原来那名男子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妻子,只剩下一个三岁多女儿相依为命,失去至亲的打击加上自身的残疾缺陷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望使得这名男子情绪激动。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陈涛毅然决定每个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0元资助这名男子,同时,利用更多的时间帮助他,很快他走出了阴影,重振了对生活的信心。

“感同身受,我们要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点实事!”援建工作期间,陈涛感同身受,切实能够体会灾区群众的不易,尽全力为灾区群众做点实事是他最迫切的心愿。不管是在吃饭时或者洗漱时,只要有时间,他就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方法和战友们一起交流分享,使三个月的援建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至结束。还有一次,在救灾物品发放前,考虑到场领取物品的灾民人数过多,怕出现混乱乃至失控的场面,陈涛提前考察几位思想过硬的灾民党员骨干,与他们多次交心促膝长谈。由他们收集掌握灾民思想情况。在发放当天现场,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来配合自己和民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工作,最后顺利的完成了救灾物品发放,当时陈涛的声音已经嘶哑,但是他的工作得到了灾民的高度认可。因为成绩突出,同年10月,陈涛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救灾先进个人。

陈涛说,回首援建的三个月,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很有纪念意义的90天,自己的儿子今年三岁半了,每晚哄孩子入睡时也会讲起自己援建的事。让他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刘井发)

]]>
重庆民警回忆地震救援33天 //www.xsqgt.com/archives/80325.html Sat, 12 May 2018 02:52:00 +0000
2008年5月底分局抢险救灾突击队赴川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到达灾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悲壮大营救中,有全社会的努力,也有公安干警的辛劳付出。重庆作为离四川最近的省市之一,灾情发生后,市公安局立即分批次组织民警前往灾区开展援建工作,每批民警在地震灾区要呆33天左右,今天,记者来到江北区公安分局,聆听几位当时去往震区的民警,讲述他们在地震现场的33天。


2008年5月底分局抢险救灾突击队赴川

孩子:围着警车哭;民警:那一刻心都“融”了

江北区公安分局鱼嘴派出所民警巨威告诉记者,地震后第二天早上9点,当时还在特警总队的他,就和同事400余人一起,奔赴地震灾区。“我们出发只知道去震区,却不知道具体地方,走了一段路后,带队的领导才说去北川。进入北川震区,沿路看到被震坏的房屋、受伤的群众,还有被震塌的北川中学,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更坚定了大家抗震救灾的信念,哪怕脱一层皮,都要救出震区的老百姓。”巨威还告诉记者,快到北川县城时,有几十个七八岁的小孩子,看到民警集体放声大哭,“他们可能是北川小学的孩子。我们看这些孩子饿的实在可怜,赶紧将为数不多的面包、方便面等干粮拿给他们,把我们带来的厚警服也给他们披上。说实话,听到孩子们集体的哭声,那一瞬,我的心都‘融’了”。

失眠整晚数出580下余震

巨威偷偷告诉记者,其实当时他的脚因为打篮球崴了,但是为了能去灾区参加救援行动,他使了个“小心眼”,没有告诉领导。这个铁骨男人,在地震灾区救援时,拖着病腿每天执勤巡逻,救助群众。但在听到电话那头奶奶的声音,“幺儿,你回来嘛,那个地方太危险了”,巨威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因为到得早,当时也没有工具,而一些大的石块上吨重,我们能做的就是‘能刨就刨’,徒手救援能救出来的不多。”第一天晚上,不少民警失眠了,“有的同事就在那里数余震,一晚上能感受到的余震就数出580多下。


干警在房屋废墟站岗,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

救助村子里唯一活下来的老人

第一批到达地震灾区的公安干警,面临着没水没电没有补给,整个震区处于瘫痪的状态,三天没有吃上饭的巨威,整个人饿得眼冒金星,迅速吞下一包方便面后,才恢复了体力。也就在那天中午,巨威和同事们碰到了一名六十多岁的老人,老人一见到警察,就“扑通”一声跪在了他们面前。巨威赶紧放下方便面,扶老人起来,并给他端上一盒,没想到老人又跪了下去,一边磕头一边哭:“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警察。”

后来,巨威才知道,原来老人所在的村里就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北川的夜晚安静得能听见猫的脚步声

江北区公安分局特警支队民警王振宇作为第二批救灾干警,于2018年6月4日出发,换下了巨威等第一批民警。王振宇在到达的第一周,正值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的处置期。如果堰塞湖溃坝,游仙区正是淹没区,如果发生三分之一的溃坝,淹没区域就有一人高。民警们疏散了当地群众,并日夜值守,防止有人进入淹没区,而当时疏散的群众大多关心自己的家或是走得急想回家取物资,可一旦进入淹没区,也就陷入了危险。“那几天余震不断,如果堰塞湖溃坝,只有十几二十分钟的撤离时间,我们在城边安排了车辆,而值守在山边的兄弟则可以就地往高处爬山撤离。”处置堰塞湖的当天晚上,绵阳下起了暴雨,这给处置增加了不确定性,所幸一切顺利,并没发生三分之一以上的溃坝。

堰塞湖成功处置后,王振宇和其他民警进入北川值守,离核心区域越近,现场的感受也就越深刻,“北川的夜晚很安静,猫走路有多轻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晚上执勤的时候,能清楚听见猫在路上走的声音。”十年后,王振宇仍清晰地记得在那里的每个夜晚。


帮助群众转移

抗震突击队就是一个小“公安分局”

“当时告诉我们只让没结婚的过去,我一听,心里还是觉得有点危险。”江北区公安分局寸滩派出所民警史唯回忆,到达灾区进入城区,看不到居民,只有先期到达的各地公安干警,向我们的车队敬礼,从横幅上看,已经有10多个省市的民警,“觉得很震撼,也很有使命感。”江北分局的小伙子们驻扎在绵阳市射击学校的操场上,因为这旁边就是九洲体育馆,安置了大量灾民,馆内住的是孤儿和与家人失去联系的孩子,成年群众则在体育馆周围,维护这个重要场馆的秩序,是当时江北警方的重要任务,此外,运送物资和执行救灾任务的直升机起降机场、全国救灾物资集散的仓库以及绵阳市最繁华的游仙区,都需要他们来值守。

据了解,江北分局从刑侦、治安、派出所、特警、政工、后勤等单位选拔配齐了这支精干力量,按照民警的话说,这支队伍就是一个小“公安分局”,在灾区遇到紧急情况,立刻可以执行多种任务。

通讯员 袁小丽

]]>
震后十年| 他说,我想回去看看 //www.xsqgt.com/archives/80326.html Sat, 12 May 2018 02:52:00 +0000 “这是有一次当地的老警察带我们出警,走到这片碎石山的时候,他告诉我们这下面埋着一个村庄,20多户村民全部埋了。”

九年过去了,如今29岁的治安支队民警周启兵看着一张照片,依旧唏嘘不已。

(这片碎石下震前是一个村庄)

2019年8月,汶川地震后的一年。

刚在警校读大一的周启兵和同学一起来到北川,这个地震中受灾最重的县城。

“我不知道这个地方以前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看到的第一眼,我想到一个词,支离破碎。”

(震后陈家坝的面貌)

周启兵和几个同学一起被分到陈家坝乡,在派出所进行警务援助。

“我们那会刚大一,会得也不多,主要工作就是每天的巡逻,然后到安置点和居民聊天,给他们做饭什么的,有时候跟着老民警出警,问问材料。要说危险,有一次经历我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

9月北川的天气,并没有因为这个县城曾遭受的苦难而格外开恩。暴雨带来的山洪和泥石流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陈家坝通往北川县城的主要桥梁垮塌,政府搭建的一条临时便道,也几乎被洪水淹没。而周启兵三人接到的任务,是要通过便道将仍停留在河对面的居民转移到安全区域。

“我们三个人刚过便道最多半分钟,那条便道就被洪水冲垮了。当时我第一反应真的是除了庆幸还是庆幸,后面回过神才一阵后怕。”

(临时搭建的便道)

因为一年前地震的原因,一些老人不愿意离开自己居住多年的老屋,有的甚至躲起来。在当地村干部的指引下,周启兵一行只能挨家挨户搜寻、然后做思想工作。

“我还记得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老人,我们喊她不答应,最后我们找了好久才发现她躲在床底。她说,反正迟早都是死,不如死在家里。但是最后我们还是说服了她,把她背到了安全区。”

因为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转移起来很慢。抱小孩,被老人,抬东西…这些需要力气的活就交给了周启兵他们几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

“累,非常累。我们这样搞了一整天,几乎没歇气。但是我们更怕,就在离这个村庄不远的地方刚发生泥石流,又埋了一些人,我们真的怕来不及。”

因为暴雨的原因,整个陈家坝连续几天停电,所有人的手机都没电。

“桥没修好,回不去也过不来,河对面给我们下警令,就只能拿警车里面的喇叭大声吼。“

不仅通讯困难,饮水和食物也是一大难题。万幸的是,三人从淳朴的居民手中买到几桶储存的方便面。

2天2夜,周启兵九年后还是清晰的记得这两个数字。

“我听老警察说,这里70%-80%的家庭都不完整,很多家里只剩下老人或者小孩。”

“他们对警察非常友善,我们每次到安置点,老人都愿意和我们聊天,给我们讲在地震中去世的亲人以及他们活着时候的点点滴滴。”

“小孩子很喜欢我们,拉着我们要我们搞军训。我还记得在转移当中我背过的一个小女孩,似乎很喜欢我的警帽,一直戴。”

“地震十年了,我其实很想回去看看。看看陈家坝,看看那些人。肯定大变样了,应该变得越来越好了吧。”

]]>
汶川大地震北川抗震救灾的感触 //www.xsqgt.com/archives/80324.html Sat, 12 May 2018 02:41:00 +0000
搜救幸存者

十三号到现在,有半个多月的日日夜夜。心情一直在浮动!特别是在北川县城的一个星期里,面对一座座山体的滑落,一幢幢楼房的倒塌,一个个肉体的倒下。每天面对着遍地的尸体,是前进还是退缩?前进是自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退缩是地震给当地老百姓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做为救援者,我宁愿将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全力的在北川奋战了七个日日夜夜,经历过了一些严谨的生与死考验。


紧急搭建临时指挥部

其实这也是职责所在。在北川,哪怕是多拉一个人,多侦察一条信息反馈回来,多查一个北川灾区趁火打劫的犯罪嫌疑人等等,自己都觉得是对灾区的一种贡献。现在虽然从北川撤到了绵阳“九州体育馆”,但一样艰巨的任务‘灾后重建工作’又迎面而来,看到一个个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受害者,每家每户都有他自己讲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苦衷。听了过后都是满脸的泪水和难过的心情。明天就要有一部分队员要换回‘重庆’单位,又有一批人来接我们的岗,这次我们200多人只能回去一半,意味着又有一些人面对着回去与留下的选择。


进城搜救

说实在的,在这里已经奋战半个多月了,有谁不想回去调整下,办自己的个人私事。当经历过这些事情过后,看到这些无家可归的灾民,为何不继续留下来,给他们带来失去的安全感。我主动留了下来,虽然还不知在这里要留多久,下一批何时才能换我们回去,我想,即使这是一个盼不到尽头的,我为我所做的选择无怨无悔,是值得骄傲自豪的!!

汶川地震后救灾的感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5月12日,是一个中国人触目惊心难以忘却的日子,14时28分历史将永远记住这刻骨铭心悲惨的一幕.此时死神降临了四川汶川土地上,顷刻间山崩地裂,让无数、无故的人遇难,亲人、朋友、父母、儿女在这短短一刻间竟成永诀、成千古遗恨!此时我的脑海里一次一次的翻滚大地震中所有悲惨的情景,孩子、废墟尸体不禁让我撕心裂肺泪入泉涌。


联合武警、消防一起在北川县城搜救幸存者

重庆二百多名队员接授命令在第一时间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四川省北川县城,直至13日下午5时39分,经过近8小时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抵达北川县城,成为首支进驻北川县城的救援队伍。

“山崩地裂,公路阻断,桥梁坍塌,房屋倾颓,通讯中断,尸横遍野;美丽的山河变得满目疮痍;嗷嗷待哺的婴儿失去了母亲,初婚的新娘失去了丈夫,苍颜的老人失去了儿女",这就是我们刚到北川灾区的第一印象。顾不上伤心,我们迅速的投入了救援队伍中。经过2天2夜徒手的刨挖石块,30多名被困灾民被我们从废墟中救出来。就在此刻我们接到上级指令,还有几个村子无法到达,必须徒步6座山才能进去了解情况,我们简单的整理了行装,吃了来到这里的第2盒方便面便上路了,由于余震不断的发生,山崖上悬着很多巨石,摇摇欲坠,松土夹杂着石块,时不时像瀑布一样倾泄而下。山体被震裂的缺口象一个食人的大嘴随时想吞噬我们,冒着大雨。我们5个人摸索着探路行进,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陡峭的斜坡上.经过6个小时的爬涉我们无法再前行了,前面是断层了,已经没有路可走了,我们马上决定返回大本营报告情况并等候下一步指示。天越来越黑了,又下着大雨,有一名同事一不小心,被乱石绊倒,差一点坠落悬崖,幸亏抓住一丛灌木,才捡了一条命。又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回到了指挥部。


联合武警、消防一起在北川县城搜救幸存者

我永远也忘不了在北川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祈求着天佑中华,天佑灾区.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条迎风飘扬的黄丝带,高悬中国。这条上书SOS的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那些身在震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要竭力寻找的离散于灾难、血浓于水的亲人。

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们仍将因此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

]]>
十年前我在汶川 用相机记录了灾难下重庆警方的担当 //www.xsqgt.com/archives/80323.html Sat, 12 May 2018 02:19:00 +0000 十年前我在汶川 用相机记录了灾难下重庆警方的担当

十年前,28岁的黄唯在市局政治部宣传处新闻中心做宣传工作,“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同战友一道深入四川汶川、北川灾区一线,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宣传工作中,用镜头记录下重庆警方在无情的灾难下挑起责任与担当救助灾区群众、维护灾区治安秩序的事迹。

全国第一家赶到北川重灾区

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

重庆公安和重庆消防的官兵一起组成的搜救队,是全国第一家赶到北川的外省救援队,当时的任务除搜救被困群众外,还要维护整个灾区的治安防治。

救援队在现场搜救

由于当时所有道路全部被毁,为方便大部队搜救,救援队组织了一支近百人的先遣小分队,分成四组,徒步进入北川周边重灾乡镇,先期摸查情况。

小分组前往重灾乡镇

 

 救助受灾群众

 

 救助受灾群众

女警深入灾区,利用女性的亲和力,对灾民进行安抚、心理干预,最大可能彰显人性关怀。

 

灾区,民警在高强度工作及恶劣环境下身体受感染

]]>
47个夜晚,一生的铭记 //www.xsqgt.com/archives/80320.html Sat, 12 May 2018 02:18:00 +0000

已经整整十年,往事历历在目,仿佛还在昨天。2018年5月12日,我所在的特警总队二支队接到市局救援命令后,立即赶赴汶川现场!傍晚7时许,我们被泥石流闸断的路挡在了离北川县城几公里的公路上,救灾如救火,我们心急如焚,徒步赶到了北川中学,现场倒塌的教学楼下压着上千名师生,由于消防设备还未赶到,我们只能在一台起重机的工作下,努力抢救伤员。我们把乘坐的客车,让给了从北川县城里面徒步走了一天的20多名逃难师生。

当时,下着雨天气特别冷!想想他们只是7,8岁的孩子,能从北川县城走出来,十几里路什么都没吃,全身湿透,脸和手都冻乌了,真是很心酸……当晚我们把食物分给他们,而我们在雨中过了一夜。

第二天可以说是跟死神赛跑,我们接到命令,要求从去北川的另一条路徒步进入小坝救援,向导告诉我们徒步到小坝需要2-3天时间,而我们身上只有1天的干粮……现场没有通讯,没有其他的帮助,但是大家没想这么多,只想和时间赛跑,走进县城多带几名伤员出来!我们走的全是山路,但是由于地震,往常的路已经不见了,只能爬过无数个没有路的泥石流,伴随我们一路的是小规模的余震和泥石流下的万丈深渊!在穿越完不知道多少个泥石流后,我们被迫停止了脚步,因为前面完全没了路,只有等待天晴后的直升机,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还是从一个小村庄带出了一些灾民,将我们的食物分发给他们。

经过47天的北川救援和绵阳九州体育馆驻守,我们共计救助转移伤员20余名,转运、保管及发放救灾物资1000余件,用我们最大的努力为抗震救灾贡献了力量。青春和热血铸就使命与担当,我们在和平年代负重在前,为警徽书写荣光。

——治安总队客运支队杨戈

]]>
他曾是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一员 //www.xsqgt.com/archives/80321.html Sat, 12 May 2018 02:18:00 +0000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今年32岁的谭志华是云阳县公安局特警大队的一名特勤队员,退伍军人。十年前的那场“5.12”大地震,对他来说是铭刻一生的记忆。


谭志华和战友们在救援现场

2004年入伍后,谭志华在武警四川总队阿坝州支队六中队服役。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部队所在的汶川县映秀镇,刚好处于震中位置,中队两层的营房瞬间被夷为平地,中队的7名战友牺牲,10余名战友受伤。


将重伤员转移送医

通讯中断、道路中断、余震不断、救援力量还未到达,受了轻伤的谭志华同志简单处理了伤口,便与战友一起参与到救援行动中。中队指导员被埋,谭志华与战友一起,徒手搬动预制板将其救出;一名老大娘受伤被困,他和战友轮流背着徒步近5公里将其转移。震后当天和第二天,他们积极疏散群众、解救被困人员,将受伤人员和群众转移至村里空旷的地方,发动村民,齐心协力开展自救;震后第三天,天气转晴,考虑到可能引发疫情,谭志华便与战友一起开始清理尸体,牺牲的战友中,仅有一名的尸体被找到,震后第四天,专业救援力量陆续到达,谭志华被安排值守中队枪支和弹药,同时仍然参与救援。直到震后一个月,谭志华才和参与救援的众多战友一起从汶川撤离,接受心理辅导。2008年10月,他们中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走在地震废墟上

2009年退伍后,谭志华回到家乡云阳。汶川地震救援行动已经结束了,但谭志华心中却一直坚定一个信念——无私无畏为人民服务!2014年县局特警大队面向社会招聘特勤队员,谭志华义无反顾的报名加入了公安队伍,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用严格的纪律作风要求自己,以一颗赤胆之心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声地奉献。

]]>
关于巫山县公安局郑力源同志在512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的事迹材料 //www.xsqgt.com/archives/80322.html Sat, 12 May 2018 02:18:00 +0000
郑力源同志(2008年)

郑力源,男,1986年5月12日生,中共党员,一级警司,2006年12月入伍,2011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巫山县公安局警卫处副处长。


郑力源同在在部队获得的所有荣誉

2008年8月,该同志因在汶川大地震救灾中表现优秀,被空降兵95982部队纪个人二等功1次,并接受新华社关于汶川大地震救灾专题采访;参加公安工作后,先后记个人嘉奖3次;被重庆市公安局评为优秀共青团干部1次;被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部评为优秀学员1次。


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现场

该同志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决履行使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充分发扬了空降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出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抗震救灾任务中积极要求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奋力抢救人民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勇于冲锋在前,争先运送伤员,尽到了一名军人应尽的职责。


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现场

该同志完成汶川抗震救灾任务后,服役2年光荣退伍。当他回到家乡重庆,又毅然选择了报考警察,继续投身到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公安事业中,该同志始终将群众放在心里,把使命牢记心中,在公安岗位上辛勤付出着自己的一切。每当5月12日自己生日来临,他无暇顾及怎样庆祝生日,心里总是牵挂着灾后四川人民新生活的变化。


郑力源同志在汶川大地震后重建中的留影

他常说,离开父母的漫长岁月里,不变的笑容里承载了日益厚重的成长经历,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感受过千米云巅之上的寒风,经受过抗震救灾的艰险,面对过凶神恶煞的罪犯,但唯一不变的是执着的坚守和坚定的信念,牢记使命,服务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