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sqgt.com Fri, 21 Jan 2022 03:03:06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2 灵魂放牧之乡 //www.xsqgt.com/archives/113933.html Fri, 21 Jan 2022 03:02:29 +0000 走近长寿,就走进人间福地的天堂。这里年年泛滥着优美,岁岁流动着靓丽,山在水中、水在山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林城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睦共栖。

长寿是“福寿炼丹”之乡,据说从这里可以追溯到秦代。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在这里接壤,自然风情与社会文明在这里碰撞,资源变成财富,财富变成资源的一座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

长寿的山并不高大、满眼葱郁,可就是养眼,山中有奇石,奇石有传说;山中有密林,密林有竹海;山中有溪水、溪水花烂漫;三山两槽,长寿就在其中。于是,就有了清朝政治家陶澍的“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黄草山丰腴、五华山俊美、明月山灵秀、菩提山优雅,山山不同,无论哪一座山,都让你流连忘返。难怪唐朝大诗人杜甫来到此地,感慨“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从山脚到山顶,从山前到山后,密不透风树木、阳光争地盘,地盘争空间,争得高高低低,争得粗粗细细,一棵树就是一道风景、一片林就是一个故事、一条溪就是一个传奇。人在山中穿行,走累了席地而坐,坐够了合衣而躺,或荡着秋千,或听着鸟鸣,或闻着花香,摘一个野果,唱一首山歌、那情那趣,那惬意,才真叫自由,才真真实实是给心灵放假。

人在长寿,美在湖水。长寿湖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设的大坝水电站,这里是中国水电专的摇篮,天工人工合成的“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天赐寿湖”,开门可见真山真水,开窗便是风景画廊,她那烟波淼淼,水天一色,犹如人在仙境梦幻之中。一到晚上,湖光游船灯光四溢,似繁星点点倒映湖中,轻歌曼舞、水波潋滟,构成一条条立体的五彩光带。这湖,就是长寿的母亲湖,这湖便是国际铁人三项赛、马拉松赛、龙舟赛的舞台。

留在长寿,吃喝不愁。在江南小镇,在菩提古镇,在黄桷湾,在秀才湾,长寿湖畔,在三倒拐老街,在望江路摊边……吃饱喝足不是目标,吃情、吃味、吃趣那才叫安逸:吊锅鱼、水渚油波翘壳鱼、刀削面、长寿米粉、肥肠饭……风味独特,让人心仪。石桌石凳、木桌木椅就在脚边,阳光照着,清风吹着,热腾腾的大盆大碗端在面前,吃得潇潇洒洒,吃得肆无忌惮。在这里你能吃出老年人的文雅、中年人的潇洒、青年人的嚣张、少年人的疯狂,也能吃出少女的羞涩与腼腆。

情在长寿,人走月留。无论是长寿湖的湖月,菩提山的山月,还是定慧寺晓月,长寿的月亮美得纯洁柔和,美得超凡脱俗。如果你赶好天,到长寿亲眼目睹长寿月,就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感觉,在繁华都市积蓄的压力,立刻就可以释空。无论在菩提山的栈道上,长寿湖的大坝上,还是定慧寺的天风海涛边,你会发现月亮在天上,月亮在山上,月亮在树上,月亮在头上,月亮在水里,月亮在怀中,月跟人走,人走心留。

住在长寿,人人添寿。如果你住在长寿,福满增寿。一座国际、智能、绿色、人文的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长于文而寿于和”,就像在静寂中穿越历史隧道,把远景变成近景,把虚幻弄成真实,仿佛从三倒拐的青石木门里飘来,仿佛从定慧寺月下晓钟中走来,仿佛从菩提圣灯经文墨香中走来。长寿就像一位少女,婀娜、丰韵,等你披上嫁衣。

长寿,表面是青山绿水,实则是放牧灵魂长寿之所。

 

◎ 赵广辉(作者单位:长寿区文化馆)

 

]]>
岁月忽已晚 //www.xsqgt.com/archives/113932.html Fri, 21 Jan 2022 03:01:36 +0000 岁月忽已晚,人间正觉迟。

岁月大概是最不可捉摸的东西,我们身处其中,却总置身事外,好像时间不过是转了个圈,早晚还会回去。

只是人越是年长,便越觉得时间被拉得长。

小时候总是会感觉,长大就好了。好像长大就不会有烦恼一样,等真的长大了,又开始怀念童年。

蒲公英年年都在扎根生长,年年都在路边开花,花黄而味苦,因为有着去火的功效,很多时候还不及长大,便已被放上了餐桌。

门前的人家不知道是何种玲珑心思,每年都在门前里栽上了不同的花,一条花径蔓延过去,每年自是不同。

有时候也会觉得树比人活得明白。岁月刻在了他的身上,年轮一年年记载着自己的故事,不见苍老,却还能一直追寻阳光,目标坚定而执着,似乎生来如此。

偶尔也会看到树桩,周围还有一层苔藓,不远处总有迎风颤颤巍巍的小树,甚至不及野草高,却固执地定在原处。次年去寻,又很难找到。很少有幼苗能抗住北方的严寒,虽然是意料之内,却难免有些伤怀,偶尔遇到一个,便不能不感慨自然的奇迹。

我们用挂历、钟表记录时间,但是时间并不会因此而停留,年岁还是一年年的长,终究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张爱玲曾写过:“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弹指一挥间,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载便是一生一世。”

少时不懂,懂的时候便真的觉得那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了,所有浓烈的感情,不顾一切的勇气,也只有在那片岁月中能求得一二分成全与圆满,而世间事大抵都是不能尽如人意,之后就再难得。

而人越长大,就越难有孤注一掷的孤勇,那样一往无前,无所畏惧。

人间还是那个人间,岁月轮转,每个时间都有每个时间的故事,我们不是第一批生活在阳光之下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批。每个人的故事也只能由自己谱写。

岁月忽已晚,不过是蓦然回首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羡慕自己曾经的勇气。但是世间事虽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过,却总要让人有一二分希望。

时间不可逆,看似难得圆满与成全。但是经年之后,便恍然明白,所有不能回去的曾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若是真沾染了一点时间,也许不过是另一番爱恨痴缠,不及那份没结果的美好让人惦念。

人间正觉迟,不过是看到世间还有千般万种的美好,总觉不够,自是要贪婪一点,难免有一两分埋怨之意,人之常情,难免可爱。

正是这世间的美好更多,更愿意说:岁月忽已晚,人间不觉迟。

 

◎ 张园丽(作者作品散见《大兴安岭日报》等报刊)

 

]]>
追寻光明 //www.xsqgt.com/archives/113931.html Fri, 21 Jan 2022 03:00:37 +0000 追寻光明

——罗翔《法治的细节》读后

新年的第一个月,我推荐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的《法治的细节》。这本书是罗翔的法学随笔集,包括法律与道德、法理的思辨、正义的实现、性刑法、读经典、对话、后记等篇章。

《法治的细节》至少有“有金句、弱传播、符号化、懂文学”这四大看点。

一篇讲话,或者一篇文章,倘若有一两句流传于世的金句,一定会被人记住,奉为经典。《法治的细节》中金句遍地都是。罗翔,是金句的段子手。

在法治的认识方面,罗翔认为,法治只是治理社会的次优选择,或者最不坏的选择。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法律只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法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秩序,而要维护秩序必须以惩罚为后盾。

这些金句,因其独特的认知、深刻的内涵,而熠熠生辉。不管是对于学习法律的学子,还是关注法治的大众,无疑都有启示意义——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关于为人处世,罗翔也是卓尔不凡的高见。他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高看自己,贬低他人。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地认同;对于你不懂的东西,你不可能真正地认同。看见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才用去相信。

因为学习刑法,目睹了形形色色的犯罪,罗翔对人性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然而,难能可贵的是,直面人性的幽暗之后,他没有消沉、悲观,依然心怀光明,愿意做一名引人进入法学殿堂的虔诚的门童。

所谓弱传播,就是一个观点——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就是舆论世界的强者。你要成为舆论世界的强者,就要和现实世界的弱者发生关联。或者说,你要放低姿态,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凡人、草根。

《法治的细节》全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罗翔无比谦抑的人格。在书中,他展现了时刻不忘反思,善于反观内心,追寻内心道德法则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他十分推崇一个人,那就是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的研究,对其学说的研读,对其观点的引用,贯穿了全书,也为全书定下了谦抑的基调。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他一生都在从事爱智之学,检察自己,检察他人。罗翔认为,如苏格拉底一样的智者,尚且如此。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就应该承认无知,低调,谦虚,愿意为某种事业卑微地活着。

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一文中,他更是直言不讳:“我们无知,所以我们读书,我们读书,所以越承认自己的无知。”如同苏格拉底,因为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最有智慧。

面对“一夜走红”,他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为此居功自傲,有任何的优越感。相反,他十分清醒,觉得自己只是被运气砸中,是命运之手将他推到了不配有的高度。

他坦言,自己是法学殿堂的门童,其所作所为,是邀请大家与人类伟大的先贤对话,感受人类群星的璀璨,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庸碌,思考法治真正的要义。

一个名满天下的法学家,自称法学的门童,这让多少动辄标榜著名法学家身份的教授情何以堪。

一个“门童”,足见其对自己的低看,而正是自己对自己的低看,让亿万网友对他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他以平等分享者的身份、朋友式的调侃,拨动了网络上最无名的普通网民的心弦,以法之名紧紧凝聚在一起,享受智慧的甘霖,享受求知的乐趣。

标签就像商品的商标。罗翔也有自己的标签。

在罗翔所举案例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加害人叫“张三”。这个张三无恶不作,在案例中犯下的事可以说罄竹难书,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法外狂徒张三”。这个词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一提起张三,便知是罗翔。

罗翔无意中的取名,让张三这个虚拟的人物,几乎是众人皆知。如果用一种常识解释,我认为,是符号化的传播,特别是被贴上“法外狂徒”的标签之后,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标签化、符号化,最利于传播,符合传播之道。如果说,罗翔每次举例,都是不同的人名。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后天王五,大后天赵六,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泯然众人矣。

符号化传播,常用于一些正面典型的宣传。这些被赋予的正面标签,通常揭示了典型的高尚人格与独特价值,成为引领人追寻的一种精神力量。

同时,重复,重复,重复,是强化记忆的不二法门。当我们一次次听到张三这个人时,便无形中强化了对罗翔的记忆。

文学是心学,最容易走进人的内心。又因为共情,而拥有了战胜时光的密码,成为畅行人类历史的共同记忆。

《法治的细节》是一本法学随笔集,读起来很轻松,特别是所举的法律案例、法治时评,展现了人性的幽暗,写尽世间的百态,正合适岁月静好中的你,拓展一下对人性认知、社会认知的深度。

这本书,可以拓展你的认知。让你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更让你在书外,遏制住恶的欲望。

我曾在线看过罗翔的网课直播,看着不断涌入的听众,某一刻我觉得感动,感动于一门相对枯燥的刑法,被他讲得活灵活现、幽默风趣、充满哲思,吸引了成千上万上亿的人围观。这是法学之幸,更是无数法考人的幸运。原来,刑法还可以这么好玩!

作为法律人,我们深知:法条本身是冰冷的、晦涩的,一经制定就是滞后的。如果法条不能和社会大众发生关联,与他们扯上关系,法条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上,而没有走进人们的内心。但是,如果只是硬性灌输,又显得无比枯燥,乏味至极,令人提起就头大,敬而远之。

如何做到既高深又通俗,既专业又浅显,是非常考验人的。因为,人通常只善于一种话语表达方式。

罗翔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法学家,其在刑事普法、法治理念塑造、法治信仰培树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其教学和科研。

一个法学家成熟的标志,就是大量法学随笔的出现。如果说法学论文更多的是用于象牙塔内的研学,法学随笔则将通俗易懂的法律推向了大众。

法学家的心路历程,因为文学手法的应用,因为讲故事的方式,更能直击人心,引起共鸣,润物无声,化人无形。

 

◎ 李立峰(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
年近情更怯 //www.xsqgt.com/archives/113928.html Fri, 21 Jan 2022 02:56:45 +0000 唐代的宋之问写有一首题为《渡汉江》的归乡诗,诗云:“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从诗人平实的诗句里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家时心里最真实的感受。

短短二十个字,没有煽情的笔墨,没用夸张的语调,诗人以一种几近白描的手法,把音信不通、等不到归期的无奈,把游子对于回家的渴望,以及离家越来越近时心里的忐忑写活了。于是,我们不由自主地代入游子的情思:离家已多年,不知道故乡可还是旧时的样貌,故乡的人们是否依然如自己离开时那般淳朴和热情,而自己那渐渐已说不标准的乡音,家乡的人们听了是否会觉得生疏……

船在码头靠岸后静静地泊着,船上的乘客随着人群慢慢地向岸上移动,与船的静和乘客移动速度的慢不同,他的脑海里百转千回,浮现了太多可能发生却又不一定发生的情景。想来,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心里在乎吧。因为在乎,因为心里有太多的期盼,所以当结果未知的时候才会对那未知的事物和场景心生怯意。途中遇到故乡人,他也讷讷不敢言。

同诗人一样,对于回家,我也常感怯懦,尤其是每到年关临近。如果说“近乡情更怯”的“乡”是空间的怯,那么“年”则是一种时间的怯。按照国人的习惯,年是按阳历来算的,从正月到腊月,从初一到三十。即使平日里工作再忙,事情再多,到了年关,少不得要回一趟家,同父母说说话,与长辈们拜个年。

严格来说,无论法律文件还是乡风民俗,皆不曾规定回家该如何如何,可每一个离家的游子心里想必都存有“想要混出点名堂来给父母瞧瞧”的念头,故而一年终了,定然要好好地盘点一下这一年的“收成”,看看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不盘点则罢了,一盘点心里的怯意便不自觉地浮上了心头。显然,现实总是不如想象来得美好,而结果又往往离预期很远,于是,我们愈发胆怯和惶恐。唯恐回了家,父母问起这一年时,答案会让他们失望。

这不,明明离过年还有些时日,我已经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来。我在现如今的这个单位上班已经超过10年了,工作日益繁重,薪资却始终未涨,更让人气恼的是,还是唯一一个没有年终奖的,询问缘由,说是“历史问题”。但日子还得接着过,我便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出去兼职,自然而然地,回家的次数就少了。同时,过去的一年里,疫情总是三不五时地死灰复燃,生恐自己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传染源,我便愈发地不敢回家,即使回了家也是戴着口罩。辛辛苦苦奔波一年,虽有一些收获,可当我将它们放于手上时,总觉得分量太轻,不足以在家人面前展示。想与不敢互相纠缠,心里的紧张又添了几分。

正当犹豫间,哥哥发来信息,说:“家里的番薯有很多,你一直没回家来,要不给你带一点吧。”我听了,心里一暖,可又不想他因此专程跑一趟,便回道:“你方便的时候带些过来吧。”结果,到了上班时间,哥哥便给我送过来了。番薯放下,他就离开了。

看着车子渐渐跑远,母亲在灶前忙碌的样子忽然就跑入了我的脑海,回家的心情也就变得愈发迫切。也许,在父母的心里,未必需要儿女有多大的出息。他们所要的,所求的,不过是儿女的平安顺遂,能常回家来看看。

 

◎ 潘玉毅(作者作品散见《人民日报》等报刊)

 

]]>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 //www.xsqgt.com/archives/113562.html Fri, 14 Jan 2022 04:01:00 +0000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

——小说《梅江河在这里拐了个弯》阅读札记

小说如何关怀现实,接地气?小说如何精神超越,有贵气?小说如何艺术创新,蕴灵气?重庆本土作家陈永胜的《梅江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陈永胜秉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与心系百姓疾苦的文学情怀;以在场者的身份及时、敏感地介入秀山扶贫现场;巧妙组织情节,编织出生动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塑造出以林仲虎为代表的人物形象,既属于时代话语的建构,又富有个体生命的质感与真实感;展现了对人生意义以及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描摹的重庆秀山乡村风景画、风俗画饱含浓郁的诗意与乡愁;笔触沉入秀山乡村生活的内在肌理,在城乡互动、互融、互促的架构中开掘了秀山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精神现场。概而言之,接地气赋予了小说富有亲切感的精神气质;有贵气为读者构建了圣洁的审美场域,蕴灵气催生出滋味繁复的艺术品质。该书也因此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重庆市脱贫攻坚优秀文学作品选》系列丛书。

生于斯,长于斯,陈永胜对秀山有特殊的感情,爱得深沉,爱得炽热。他关注这片广袤、贫瘠的大山里的苦与难、悲痛与幸福。他被秀山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感动,因扶贫干部与贫困户血水相融而泪目。他熟谙秀山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社会结构,他深入秀山扶贫一线,对贫困农村根深蒂固的问题——穷困、落后、愚昧等痼疾有真切的感受,对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他用心用情地收集秀山扶贫事迹,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求对秀山的扶贫攻坚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知与把握。他是扶贫干部与贫苦户的知心人,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艰难疾苦,所以他抒发的情感是真切的而不是虚浮的,他书写的故事才是有源之水而非无本之木。所以,读者细细品味,会在书中看到一幅幅动人的图画:“扶贫干部拼搏图”“贫困户致富图”“干群情深图”“大美秀山风物图”……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陈永胜将扶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融入个体日常的生活细部,一一打捞扶贫中“原汁原味”的原材料,并辅之以艺术加工。他的眼光是向下的,注重日常生活的逼真描写与日常小事的深度挖掘,来反映秀山脱贫攻坚战中老百姓的精神面貌。

文学是人学。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总是有着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的人物长廊中,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可以说,对于秉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小说来说,能否塑造出动人的典型形象,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梅江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中有一群充满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一张张生动、鲜明、与众不同的面貌;既具有现实生活的“质感”,又体现了新时代文学中“人”的观念的更新;展现了秀山的扶贫干部与贫困户身上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在脱贫攻坚这场“山乡巨变”中干部群众的“精神蜕变”。其中优秀扶贫干部的典型——林仲虎的人物形象尤其精彩。小说中,林仲虎是秀山首批扶贫“第一书记”,身上集中了秀山扶贫干部的优点,是秀山扶贫干部的典型代表,他兢兢业业地为脱贫事业贡献力量。在他生命的最后六个月里,克服身体上的剧痛和心灵上的悲伤,日日夜夜为映格沟村的扶贫事业操劳。林仲虎的形象是光辉的形象。但是陈永胜并没有一味地把他塑造为“高大全”式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林仲虎也有自己的脆弱。当拿到显示为患癌的化验报告单时,他崩溃了,整个人瘫软在地。面对死亡,他也极度紧张、深深恐惧。在扶贫工作中,他也不是万能的。为了拆除映格沟的路障,他做了四十多天群众思想工作,毫无进展。他在扶贫工作中是一个务实派,而在即将逝世之前,他又是一个情感浪漫派。他想临死之前完成高中时的心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梅江河。这些不同的性格特质交错融合在林仲虎身上,使其形象更真实、更感人、更具有审美价值。

全书洋洋洒洒26万字,三十三个章节,一楔子一尾声。技法老练,结构精密,伏线极多。用清丽的文字勾勒出的一幅幅风景画、风俗画,氤氲出浓郁的诗意与乡愁。其结构精密,伏脉千里。“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陈永胜精于此道。第四章中提到,映格沟原名穷过河,改成现名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一位姓林的老驻村干部。于此,陈永胜轻轻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在第十四章中,当林仲虎和欧阳旬旬来顾笑水家时了解情况时,顾笑水始终觉得跟林仲虎有过交往。于此,悬念进一步加深。到了第十八章,林仲虎回父母家给双胞胎孩子的生日,这才揭示姓林的老驻村干部就是林仲虎的父亲林浩然。到这里,读者才恍然大悟,才明白林仲虎与映格沟村的渊源之深。原来,30年前的冬天,林仲虎被父亲带到映格沟体验了半个月的农村生活。从此映格沟村在他心中就有了特殊的情感。林仲虎却从来不提此事,表现出他不愿借父亲在映格沟苦心经营多年的光,他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读者也就进一步明白了林仲虎来映格沟村的原因,一半源于幼时对映格沟贫困的深刻记忆,以及从小就对映格沟产生的真切感情。

陈永胜擅长描绘风景画与风俗画,对乡村日常脱贫生活进行诗意书写,追寻与构建当下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愁。它们触及了读者心中的最柔软处,彰显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家园观照。而脱贫攻坚所面对的艰难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人物的情感活动,常融于风景画和风俗画之中。梅江河潺潺流过映格沟时,铺开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这里的河面宽不过数米,河水却越来越浅,却越来越清。最奇特的时河里全部是花花绿绿的小石子,像南京的雨花石一般,美妙绝伦,将整条溪流映衬得五彩缤纷。”彰显出一种自然的诗性美,营造出清新明亮的意境。映格沟的高低错落的吊脚楼,美丽的溪流,有一种九寨沟的风光,仿佛是心中的桃花源。类似的风景画在书中很多。它们充满家园感的意味,含有一种诗意乡愁,对读者是一种精神抚慰。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在秀山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进程中,陈永胜用四年时间打磨出了《梅江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建构出一个感人的艺术世界:充满正能量,色质清丽,质朴刚健,满满的现实关怀;昭示了他直面故土、直面贫困、直面家国时的真情流露;彰显了他的初心、文学技艺、文学格局和文学担当。

 

◎ 彭 鑫(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