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文化 – 重庆长安网 - 重庆法治报社 //www.xsqgt.com Fri, 29 Aug 2025 07:51:35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3 暮色回响 //www.xsqgt.com/archives/219460.html Fri, 29 Aug 2025 07:51:35 +0000 //www.xsqgt.com/?p=219460

摄影 汤青

]]>
卢沟桥的月亮 (外一首) //www.xsqgt.com/archives/219458.html Fri, 29 Aug 2025 07:50:16 +0000 //www.xsqgt.com/?p=219458 ◎  李光辉

日本侵略者不知道

人在做

天在看

他们的侵略行为

被卢沟桥上空的月亮

看得一清二楚

 

那子弹的射线

那炮弹的轨迹

就像一把把利刃

把华夏的山河

切割得残缺不全

如同拂晓时分的月牙

 

这时的人们

早已睡不着了

便有些忐忑地爬起来

看着燃起的狼烟

看着遍地的焦土

再也无心欣赏晓月的风景

 

但人们相信

黎明前的黑暗

是不会持续太久的

而那一轮太阳

正从宝塔山上升起

正在太行山上闪耀

 

太阳发出的万丈光芒

恰似一把把锃亮的大刀

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随着侵略者的头颅落地

那不可一世的太阳旗

也倒在了罪恶的血污里

 

胜利的人们回头望去

发现卢沟桥上空的月亮

又重新变圆了

显得分外美丽

仿佛在大声告诉世界

金瓯已经无缺

 

卢沟桥的狮子

 

都说卢沟桥的狮子

神态各异

活灵活现

但从金代到民国

它们却是睡着的

睡了七百多个年头

 

直到那一夜

突然响起的枪声和炮声

才把它们彻底惊醒

它们睁开惺忪的眼睛

抖落厚重的灰尘

发出了震天的怒吼

 

经过卢沟桥的日本驻军

听到这吼声

起初还不以为然

随着吼声越来越大

他们便在内心里

感到了一丝丝害怕

 

关注卢沟桥的中国军民

听到这吼声

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他们不再怯懦

也不再退让

勇敢地奔向了抗日的战场

 

后来啊

这些卢沟桥的狮子

就变成了淞沪会战中的八百壮士

就变成了狼牙山上的五壮士

最后变成了

横渡长江的百万雄师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涪陵区社科联,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
赴一场光影之约 //www.xsqgt.com/archives/219456.html Fri, 29 Aug 2025 07:48:16 +0000 //www.xsqgt.com/?p=219456 ◎ 戴 馨

近日休假,我踏上了一场摄影之旅,奔赴桂林山水的光影之约。作为一名无人机爱好者,心里一直有个渴望,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邂逅最好的天光,与最美的风景相遇。因此,我毅然决然奔着这个“红瑶晒衣节”摄影创作实战团而去。

我乘坐高铁到了桂林。晚上,12名来自天南地北的团员汇聚一起。她们多是退休女性,看起来活力满满,眼里有光。福建的李老师剪一头利索短发,常穿齐膝短裤,两肩吊着大号雨伞、三角架等物品,可谓全副武装。来自云南的潘老师,摄影作品曾入过国展。领队阮老师瘦削的身材,是长居桂林已20个年头的香港人,他告诉我们明早4点出发。我既担心又兴奋。

一夜似梦似醒。目的地是四塘镇的田心村。汽车摇晃着,很快又把我送回梦乡。到达时,天边晨光熹微,没有日出前的红晕,貌似是个阴天。一座古桥,静静架于粼粼波光之上。农人披着蓑衣,牵着一头壮硕的水牛如约而至,后面还跟着挑草的农妇。

正值蓝调时分。远山如黛,田畴似镜,峰丛起伏,薄雾轻漫。老农和农妇移步上桥,水中倒影生动,画面立即活泛起来。此情此景,完美诠释了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相融。摄友们早已架起三角架,扶稳“长枪短炮”,“噼里啪啦”地拍个不停。

老农牵牛绳、逗牛、甩鞭,那头憨直的老牛,似乎能听懂人话:前进、停止、甩尾、甩耳,配合到位。快门声此起彼伏,我也操纵起无人机,从空中各个角度,记录下山形的优美、水田的光影、人与牛的神态,又在阮老师的指点下,学习构图、调光,拍摄延时摄影。看着团友们痴迷的神情,我忽然醒悟,好照片的由来,不只是景深、曝光等技术操作,更是环境与心情的水到渠成。

这只是创作的序曲。之后我们赶往龙胜县的龙脊梯田,参加大寨村的红瑶晒衣节。虽盛况空前,但天公不作美,细雨绵绵。游客如织,看一群红瑶女子解开长发,站立河中心洗发。如果天气晴好,晾晒红衣的细节一定很惊艳,但现在只能把绚丽的服装悬挂于木楼之外,间或有盛装女子从窗格子探出头来,嫣然一笑。奔赴远方,把别人真实的生活,也看成了诗。

我的摄友们捕捉下红衣瑶的婚嫁盛况。扮作新娘的女子眉清目秀,戴着黑布头巾、圈状耳坠,身上的红衣绣着精致的花边。她倚在门边,十分娇俏可爱。但我还是偏好山川景致,早出晚归守候了两天,空中始终云层厚积。

转战平安寨梯田时,天色出现了转机。雨后的傍晚,天蓝云白,风清气朗,我们走近层层叠叠的梯田。当无人机升入云端俯瞰,梯田宛如叠叠天梯,挽住流云与天光。时而碧绿,时而湛蓝,云朵在其间缓慢游移。山凹处一幢幢壮式木楼,朴拙、错落,更添韵致。无人机远飞后回望,一条巨龙赫然盘踞于山间,龙首、龙身、龙爪,活灵活现,龙脊之名,名副其实。

此次拍摄的重头戏还有日升日落。那些日子,我们晨迎朝霞,晚送夕阳,谁也不肯错过与光影的约会。阮老师也抽空为我们传授无人机技巧,启用了一些陌生的功能。

至阳朔,天气就再没有辜负我们。我们酣畅地享受着日升日落的美好,陆续拍下了千里江山图的连绵壮阔、相公山日出时氤氲的江面、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夕照、会仙玻璃田梦幻般的倒影。有老师指导、团友作伴,我不再畏高,不再担心炸机,彻底放开胆子,甚至学会手上起降、贴山飞行,收获了以往不曾涉及的视角。

在会仙的天空之境,女性团友们换上绚丽的长裙,与云影共舞;我租了一辆单车,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骑行。阮老师贴心地操作无人机跟随拍摄,镜头里的我,身姿轻快,重回青春时光。

一路困乏,但看到历尽辛劳拍摄的美景,却也满心喜悦。朋友说:“你这次玩出了新高度。”我想,一生中往往需要这样一些时候,到大自然、山水中去汲取滋养,丰润渐渐老去的岁月,用镜头记录光阴的片断,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我与团友告别时说:我们江湖再相见!江湖,就是我们一次次热爱并奔赴的山海。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统战部,系市作家协会会员)

]]>
绿色的海 //www.xsqgt.com/archives/219454.html Fri, 29 Aug 2025 07:47:18 +0000 //www.xsqgt.com/?p=219454 ◎ 洪德斌

小时候的夏日傍晚,与小伙伴们在村庄外的草地上玩耍,捉蟋蟀、扑蚂蚱,蹦蹦跳跳,追逐嬉闹。玩累了,就躺到草地上,小草柔柔的手托着我们,我们赏晚霞、看流云。偶尔侧身,目光掠过草尖,掠过绿色的田野,望一望我的村庄,忽然惊讶地发现,我的村庄漂浮在绿色的海上。

于是,夏日的乡村是绿色的海,这个美丽的意象就这么根深蒂固,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而现在,每当我走进夏日的乡村,我都坚定地认为,自己走进了绿色的海。

你看,广袤的水田里,一行行、一列列,整齐排列着的,那是浓绿的秧苗,它们喝足了水,正精神抖擞,在忙着拔节、抽穗、灌浆,铆足了劲儿地生长着。连绵的山丘上,一垄垄、一片片,那是绿色的苞谷,高高地矗立着,密密实实的绿叶,撑起一座座青纱帐。秧苗、苞谷在起起伏伏的山野间,起起伏伏着,沿着无垠的大地,一直延展到目光的尽头,宛若大海涌起的层层波浪。一阵阵风儿从远处吹过来,秧苗、苞谷随风摇晃,哗哗作响,那正是绿色的海浪在跳跃,在吟唱。

在村庄的周围,一口口荷塘撑起一把把碧绿的荷伞,挨挨挤挤的,占领了白白净净的水的地盘。一处处菜园里,黄瓜、南瓜、瓠子、豆角恣意生长,或是攀上架子搭起一道道绿色的屏风,或是匍匐前进,一点点撑大绿色疆土。它们零星散布着,虽没有海浪的汹涌之势,却恰如大海溅起的绿色浪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玲珑小巧。

在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中,散落的一座座村庄恍如一艘艘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海浪中。村庄里栽满了树,皆枝叶葳蕤,一丛丛,一簇簇,蓊蓊郁郁的,将村庄裹在绿色之中。于是,那一艘艘小船也变成绿色的了,只能从绿树浓荫的缝隙里露出点粉墙黛瓦的倩影。

一切都染上了绿色,一切都沉浸在绿色的海洋里。

在这绿色的海洋中行走,你会不由地惊叹绿色的蓬勃生命力。夏日的乡村,绿色似乎长了脚,它日夜不停地向四周扩张,沟边、堤坝、坡坡坎坎,凡是有泥土的地方,它就会蔓延过去。也有些绿色似乎有了非分之想,它们不停地向上生长,企图摆脱大地的束缚,去探测天空的高远。满眼都是绿啊,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处处铺绿叠翠,绿意盎然,气势磅礴。这绿色又是那么地鲜嫩、富有活力,所有的叶儿草儿都绿得发亮,充满了绿色的汁液,只要用手轻轻一掐,绿色就会流溢出来。

在这绿色的海洋里行走,你会惊诧于色调的丰富异常。乡村的四季不缺绿色,但春天的绿色与似锦的繁花交织,虽青翠可人,却委屈地成了陪衬;秋天的绿色与枯黄混杂,斑斑驳驳的,透着沧桑与苍凉;冬天的绿色少得可怜,稀稀疏疏的,尽显萧瑟意味。只有夏日,乡村的绿色一统天下,且纷繁复杂,淡绿、青绿、墨绿、浓绿、碧绿、蓝绿、灰绿、黄绿,深浅不一,浓淡有别,各种各样,一时无法说尽。印象派画家能画出这丰富的绿吗?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能表现这丰富的绿吗?或许只有大自然的巧手才能调配出如此丰富的色调。

在这绿色的海洋中行走,你也会惊喜于绿色孕育的希望。所有的绿色都在争抢阳光、吮吸雨露,积攒着营养,它们都在舒枝展叶,努力地孕育着,秧苗吐出了一串串青绿的稻穗、树木挂上了密密麻麻的青皮果子、胖墩墩的南瓜冬瓜正在绿叶下酣睡。试想一下,若是到了秋天,秋风将挥舞如椽巨笔,把这绿色的海描画成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金色的稻浪在田野里翻滚,橙黄的苞谷戴上红色的穗儿,果树上挂满了或红或黄的果子,园子里也是瓜果飘香。

到那时,你在享受丰收的喜悦之余,将不得不感叹这绿色的海所蕴藏的伟大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财政局)

]]>
七夕,星桥的比喻 (外一首) //www.xsqgt.com/archives/219451.html Fri, 29 Aug 2025 07:45:29 +0000 //www.xsqgt.com/?p=219451 ◎ 蒲 苇

我是古老的星桥

被云纱擦拭过的银器

在河岸边架起彩虹

耀眼今夜的星辰

 

残缺的银钩,钩住了

望眼欲穿的顾盼

亲爱的,你我之间

为何横亘着一道天涯

 

今夜,所有的星光都被穿针

聚集多年积蓄的光芒

在针尖汇合的刹那

融化为情意绵绵的河床

 

倘若明亮也有残缺

请将我戴在你衣襟的右侧

以流水的弧度冲刷旧痕

织就修辞之外的星光灿烂

 

月中谁寄锦书来

 

月亮挂在视域里,偶尔

藏在树丛中,只有秋天的凉薄

随意进出身体。窃窃私语的动词

像悬浮于秋风中的叶片

 

云朵的足迹浪迹在天涯

手持锦书的人,面对皎洁的月光

比露珠还晶莹的独白,夹在

夜色中,擦拭荒芜的足痕

 

岁月丢失的诗句,仅限只言片语

逃避的证词噙着湿漉漉的记忆

无法抹去掺和其间的心迹

未雨绸缪的气流紊乱沉默的月影

谁关闭相思之门,谁就是罪人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
天风拂梦 韧性传魂 ——有感于黄济人《天风吹我》读书分享会 //www.xsqgt.com/archives/219447.html Fri, 29 Aug 2025 07:44:22 +0000 //www.xsqgt.com/?p=219447

◎ 熊生萍

八月,有幸参加了著名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我的师兄黄济人《天风吹我》读书分享会。《天风吹我》是他以近八十载的人生为墨,创作的一部承载了家国变迁与文人风骨的自传体小说,深情绘就了一幅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壮阔画卷。这场分享会正是与文学、坚韧和过往展开对话,我收获颇丰。

天风溯源:命运枷锁与使命微光

黄济人师兄的人生,自带着厚重的底色,他的父亲是黄埔军校出身,曾是国民党高官,特殊的家庭成分像沉重的枷锁,使得他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布满荆棘。而“天风”二字,恰与龚自珍《湘月·天风吹我》中“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的意境相契——他便如词中被天风拂过的灵魂,纵落困境一角,仍能在困顿里寻得生长的清丽与力量!“天风吹我”更藏着他半生对命运的叩问与挣脱,仿若郑板桥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劲竹,“任尔东西南北风”于荆棘中深深扎根、顽强生长。

黄济人曾下乡到四川内江威远县,当过知青、老师,因家庭成分遭受他人轻视,却从未有过一丝堕落的念头。在威远的那段岁月里,破旧的泥巴墙房屋见证了他的青春。他说老房未拆时,还曾打算将其买下。这份对过往的回望,饱含着他对那段满是挣扎却也孕育韧性时光的深深缅怀。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他似被天风选中的行者,背负着对文字的使命,以笔为舟,誓要挣脱命运的泥沼。

创作突围:困境中崛起的文学远征

饱受生活磨砺,等来了恢复高考,好不容易进入内江师院后,黄济人想用写作改变命运,后来有了那部名动海内外的纪实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厚重的书稿,凝聚着他的心血,更浸透着同窗间暖人的情谊。当时书稿繁多,整理装订格外费力,是寝室的同学们主动搭手、合力帮忙,才让那摞沉甸甸的稿纸有了规整的模样。黄济人回忆起这段往事总带着感念——在物资紧俏的年月,这份“搭把手”的情分,是撑着他往前走的暖光,也让“用笔改变命运”的誓言,多了份被伙伴托举的力量。

这段经历是他对文学初心的践行。从知青岁月,到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与陈忠实等文学大家围坐交流,他始终以笔为刃,在文学领域劈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中文系基因”里的人文底色,也在时代浪潮里愈发醇厚,成了我等后辈望得见的精神灯塔。

谈及《天风吹我》,师兄眼中有光,也有憾。创作时他反复打磨的21万字,出版时删去了6万字,虽未成为最理想的模样,可书终究得以面世——这恰如他的人生,纵有遗憾,也总要让生命之花朝着光的方向开。

韧性传魂:困境里的向上人生哲学

分享会上,黄济人说困境中总有“神秘力量”拉他前行,或是他人一个微笑、一句鼓励。其实,哪是什么神秘力量,不过是他自己先攒着一股不放弃的劲儿,才接住了旁人递来的暖。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物质匮乏、处境艰难环境下,精神支撑与人文温度才是破局密钥。他虽下乡威远,却成先进知青代表、被选为队长,靠的正是在逆境中向上向善的选择让他发光,迎来机遇、迎来贵人的帮扶;把他人的质疑化作奋进动力,用行动诠释“别人朝我扔泥巴,我用泥巴种荷花”的豁达。

传承之幸:辟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与人生征途

黄济人师兄从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走出,成为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内江师院也因他在文学传承版图上熠熠生辉。这是师院之幸,更是我们这些后辈校友之光。

黄济人如文脉传承的火炬手,从师院出发,以笔为翼,载文学舟楫远航。在他家,看他与陈忠实等文艺界名人的合影,听他讲《重庆谈判》在中国台湾出版引发的反响,他的作品早已超越文学本身,成为时代与历史的鲜活注脚。而《天风吹我》,不光是师兄人生际遇的反映,更有时代交替更迭时各类环境生态的投影与文艺界的风云际会……

这场分享会于我而言,是文学与精神的双重洗礼。黄济人用人生诠释:困境是试金石,只要如劲竹般坚韧、似天风般怀揣使命,便能在命运洪流中,辟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与人生征途。这份韧性,当随“天风”,吹入更多人心中,传承不息!

后记:以文“济人”

黄济人在《天风吹我》扉页为我题了“热爱生活的每一片绿叶”,这些字瞬间幻化为绿意盎然的春天,也更似天风过后落下的星光!这不正是以文“济人”印证其名吗?心头有暖,脚下有光——热爱与坚韧当是“天风”予人最实在的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中学校)

]]>
与草木对话 //www.xsqgt.com/archives/219445.html Fri, 29 Aug 2025 07:32:08 +0000 //www.xsqgt.com/?p=219445 ◎ 张凤鸣

晨光漫过巴岳山,淌过巴川河,将我的小阳台染成淡淡的金色。细看盆盆罐罐,一些盆里的青苔颜色变深,不管不顾蔓延到盆外,自然比干枯时候有意思。叶上的露珠,一粒,一粒,相同,又不同。

植物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虬枝盘曲的金弹子,从黄桷门搬回家十年了;旁边舒展自如的银杏,来自广汉的花市;至于小小的罗汉松,应该是某棵古树的种子发芽后,原生苗培育而成。它们形态各异,却一同在此安身立命。光阴流转,它们的根须深深扎进盆中,一如我在铜梁。

初识盆景,带着几分执拗。铝线在指间缠绕,剪刀在枝头起落,一心想将自然的野性纳入人为的规制。那时,最常去黄桷门请教左会长,看他如何“起,承,转,合,落,结,走”,将一株普通的树苗,塑造成意蕴深远的盆景。

直到一次为盆景“松绑”,看到枝条上被铝线深勒的疤痕,特别刺眼。再望向数十盆精心培育的盆景,我忽然感到一阵窒息。想起庄子那句“凫胫虽短,续之则忧”,它们中的每一株,是不是都被我以爱的名义束缚着,扭曲成世人认可的“美”?

也曾试着放手。将一盆黄杨移到小院角落,任其自在生长。刚开始新枝疯长,绿意盎然,颇有几分野趣。然而几个月后,那盆黄杨枝条就杂乱无章,意趣全无。自由,竟成了散漫的失序。我对“病态”的隐忧与“杂乱”的厌弃,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完全放任等于荒芜,过度修剪又近于摧残,平衡点究竟在何处?如此纠结的后果,是想写盆景的文章三年没憋出一个字。目光常常被盆里的野草攫住——从缝隙中冒出来,纤细,舒展。不怕被我连根拔起,始终向着天空生长。

想想这些年,我在它们旁边读《草木缘情》《菜根谭》,煮麻麻辣辣的火锅,听掷地有声的铜梁方言,偶尔大声武气学一句。最喜欢的,还是对着它们发呆,看蚂蚁沿着枝干爬行,看新芽在不知不觉间舒展。植物静穆,却比任何言语更能安抚人心。

我重新审视盆景。在夕照映衬下,它的枝干呈现出巴岳山岩壁般的色泽,那些曾经的勒痕已与树皮融为一体,成为岁月留下的印记。在“缩地成寸,小中见大”的盆中,让见到的人除了具象的“枝无寸直”外,还能把世间诸多的聚散,巧拙,残损,掩映,留白……如呼吸般平和地接纳,在天地万物之间搭一座来去自如的桥,这才是盆景的心意吧?

每次的修剪时光,是我与它们独有的对话。剪刀在指尖微微发亮,我却常悬着手久久不落。修剪之道,亦是取舍之道。一剪下去便是诸多旧时光啊,总要思量再三。有时只是拈去一片枯叶,有时稍稍调整铝线的松紧。这让我想起妈妈的话:“待人接物要留三分余地。”与草木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

最享受雨后看它们。每片叶子都被洗净,泛着油亮的光泽。这时我就旋过去旋过来,看水珠从叶尖滚落的样子,看果子上的绒毛被雨水冲刷成一个方向。若是周末,楼上小女孩会跑下来,用稚嫩的手指轻触叶片,又急忙缩回手问:“阿姨,它们会疼吗?”童言无忌,却让我心里一颤。我告诉她,植物也会说话,我们要用眼睛和心来听。看着她似懂非懂的模样,仿佛看见初来铜梁时的自己,对这片土地既好奇又小心翼翼。

遂拍照发给远方友人,附言:“铜梁雨后初霁,聊赠一枝春。”

闲翻微信朋友圈的记录,盆景图片变化很小。天南海北的朋友笑问养护心得,我思索良久,真还说不出个一二三——“不过是在方寸之间,学会与草木温柔相处”“枝里精生,叶间气润”,重点不在“修剪”,而在“生发”。正如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在何处生活,而是如何生活;不是塑造什么,而是发现什么。

如今我再修剪时,总会先静静观察。手指抚过枝条,感受它内在的生长趋势。剪子落下时,不再只是为了实现某个预设的造型,铝线缠绕也变得轻柔,留出生长的余地。有时端详半天,最终也只是轻轻理顺几根杂枝。

一场秋雨后,我给一株养护多年的六月雪“松绑”。指尖触到一处旧痕,像是摸到了岁月留下的一道契约。我这双手曾赋予它形状,它以沉默的生长,告诉我尊严。我们之间的这笔账,算了十年,扯平了。铝线取下后,枝条会缓缓回弹,疤痕会慢慢愈合,所有的印记,终将化作生命故事里温柔的一笔。就像我与铜梁,最初的隔阂与不适都已淡去,留下的是一份扎根于此的从容与安然。

盆中之境教会我的,不只是莳花弄草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约束中寻找自由,在方寸间见天地。万物生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生命的奥秘。早已不介意它们的横、斜、卧、悬,书桌放置盆景的高度贴合“平视”,我们正好做彼此的镜子:壮不痴肥,瘦不残废。

暮色四合,我轻轻抚摸罗汉松的枝干,感受时光在指间流淌的痕迹,感受枝叶花果与我的如期相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
漫游三苏祠 (组诗) //www.xsqgt.com/archives/218979.html Fri, 22 Aug 2025 08:42:50 +0000 //www.xsqgt.com/?p=218979 ◎  何军林

苏宅古井

从今天的眉山出发

走进北宋的眉州

我们会看到些什么

仿佛从一本史书中穿过

变化的只是时间

空间和地界从没有变动

 

比如今天的三苏祠

和北宋三苏父子的家园

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竹外的三两枝桃花

绽放了千年之久

被定格成人们传颂的风景

 

我就是今天的游客

怀揣诗篇和敬仰

走向三苏祠的大门

从黑底金字的横匾下穿过

和祠堂庭院站在一起

甘心让红墙绿水包围

 

我想找到传说中的古井

找到滋养三苏的水源

喝上一口神奇的井水

让自己耳聪目明

让自己沾一丝文豪灵气

让自己的诗篇大放光芒

 

在一棵古老的黄荆树下

我看到苏洵栽树的身影

看到苏宅古井

清澈甘美的井水

还保留着北宋的味道

似乎已经等了我一千年

 

洗砚池

 

在三苏祠里独自前行

今天的阳光照在身上

和北宋的阳光相比

温度有什么不同

阳光制造的阴影

面积大小有什么不同

 

那是错落有致的楼台亭榭

那是绿水与荷池

那是古木与山石

我在其间流连忘返

到底要走到什么时候

才能让自己驻足不前

 

像是梦里出现的场景

在三苏父子的老院

一个不起眼的小水凼

从北宋穿越而来

霸占我的眼睛和视线

变成引人注目的洗砚池

 

我想知道一个事实

北宋的那些黄昏

尤其是夏天的黄昏

年少的苏轼和苏辙

手握毛笔和砚台

最先跑向洗砚池的是谁

 

我想知道今天的蛙鸣

是不是从北宋传来

穿过苏轼的耳朵

或者苏辙的耳朵

被他们精心加工渲染

变成流传千古的大文章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理事)

]]>
阳台上的风 //www.xsqgt.com/archives/218977.html Fri, 22 Aug 2025 08:38:09 +0000 //www.xsqgt.com/?p=218977 ◎ 杨  超

重庆的夏天有点热,今年的七月更特别,还没有入伏,天气就狂热。除了火热的太阳,几乎没有一丝风,即便有点风都是热风。

七月中旬,几个朋友邀请吃火锅,我和妻子欣然同意,几位老友叙叙旧,来个麻辣鲜香、热辣滚烫何尝不可。我们下午五点半准备出门时,起风了,且风来得猛,比天气预报提醒的风力更大。风似一只误打误撞的鹿子,乱闯一气,把我家阳台上最高大的植物龙舌兰的叶子吹得东倒西歪。风似乎受了一肚子气,发飙地一个劲从右到左猛吹。按惯例,我想用夹子把衣服夹住,但无济于事。风肆无忌惮地猛冲,把衣物吹得横着飞,我一手紧紧抓住叉衣棍,一手紧紧抓住衣服,顶着风把衣服一件件收下,又背对着风把衣服裹成一团抱进客厅。衣服是否被风吹走几件,真没把握,而椅子上的袜子、鞋垫肯定吹走不少,顾此失彼,无法周全。幸好我们在家,大多衣物得以保全。

阳台上矮小的植物还好,躲在角落,在墙体和栏杆的庇护下,还能稳住阵脚。而阳台上的龙舌兰,平时受到我们的恩宠,这几年疯长,叶子越长越茂盛,就像一个很新潮的年轻人蓄着爆炸式发型,浓密而青绿。龙舌兰“头大脚小”,好似大头儿子,在狂风的肆虐下,花盆稳不住,倒下了,扶起来,又倒下,我索性不扶,龙舌兰倚靠在三角梅上,看来“树大招风”是有道理的。我顶着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叉衣棍支撑龙舌兰庞大的身体,龙舌兰叶子上的蝉掉在地上。我本想把蝉放飞到空中,但是看着漫天飞舞的衣物、塑料袋,蝉必将随风而去,也许会受伤。于是,我将蝉放到龙舌兰浓密叶子的根部,让它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我正想给蝉表功,它在风中叫着:“知了!知了!”把我羞得满面通红,幸好风为了赶路,没看见我的窘迫。

此刻,我没时间想过去,更没时间想未来,只是想抓住栏杆,不想把自己吹丢了。风持续吹着,我误以为是“台风”,但又觉得错了,我们依靠长江,距离大海“十万八千里”,哪来的“台风”?楼下的树叶跟风,树干不堪重负,树根抓不住泥土,摔了个仰八叉,这就是树叶“跟风”付出的代价。

风发泄完了,渐渐停下脚步,下起了雨,随后就是瓢泼大雨,就像一个放荡不羁的学生被老师批评教育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悔恨的眼泪,幡然醒悟后,痛哭流涕。

风停了,雨住了,我们走出小区大门,大树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犹如鲁智深把树连根拔起。路上到处是枯枝、落叶,清洁工打扫狼藉的地面,捡拾躺在地上的衣物,有的是衣架和衣服一同飞下来的。清洁工很小心地捡起来,挂在树丫枝上,对衣物主人给予尊重,因为他们工作在外,没来得及回家收拾衣物。

朋友催了好几次,我们才到火锅馆,已经过了约定时间,朋友开玩笑:“我们以为你被风吹走了!”我耸耸肩:“幸好我重,幸好阳台有一堵墙,才没像衣物一样被风吹走。”当我们吃完晚饭,回家看到那棵挂满衣服的树,已经所剩无几。我想,大多衣物已经物归原主了吧!园林工人还在忙碌着,锯掉树枝,将树干扶起,用木棒支撑着,看着他们挥汗如雨的样子,仿佛看见明天树干长出的新绿,装点着我们美丽的城市。

热浪相伴的天气,经过狂风暴雨后,变得凉快了,我扶着阳台上的栏杆眺望,满眼尽是灯火璀璨。今夜,枕着重庆的风、美丽的夜色入眠。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融媒体中心)

]]>
清溪山水清我心 //www.xsqgt.com/archives/218975.html Fri, 22 Aug 2025 08:37:07 +0000 //www.xsqgt.com/?p=218975 ◎ 施迎合

行走人间,装满花花绿绿心思的脑海总渴望有一次浪漫的邂逅,抑或是不期而遇的意外惊喜。炎炎夏日,为寻觅一份清凉,当我打望的双眼停留在一片绝色自然的清雅山水时,我止不住大声吟哦起李白的诗句:“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在抵达目的地之前,我还对驴友们描绘的犹如重庆版“小川西”的清溪沟将信将疑:一条溪水而已,能有多美?最好也不过就是清澈见底,难道还会有“锦鳞游泳,岸芷汀兰”这样的旖旎?然而,当清溪沟璀璨的碧蓝出现在眼前,我竟目瞪口呆!如果说其它溪流可以用泼墨山水画来表现,那么,描绘清溪沟一定得用浓墨重彩。要表现那样鲜亮的蓝色,须得画师屏息凝神,细细研磨远古的矿石,提取最深一抹蓝,再掺上几枚揉碎的阳光,用柔软的笔一气呵成。

清溪沟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蔡家镇,距江津城区72公里,处在渝南旅游精品线中心点上。而清溪沟山水之美的核心,即是有“江津的红旗渠”之称的清溪沟水库。据有关史料记载:蔡家地处大娄山余脉,绵延纵横的山体和峰谷交错、悬崖叠嶂,形成了它独特的巴山山地地理构架。而穿梭流淌于平川沟壑间的大小溪流,则为建造清溪沟水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对此,矗立于水库旁的江津县清溪沟水库落成纪念碑有载:“太平山上,苍松挺立;螺蛳坪下,碧水流长。沉寂荒沟,丛生荆棘;解放号角,震响山乡。地覆天翻,山欢水笑;人民更望征服自然,溪水也求改变模样……”短短文字,阐释了清溪沟的山川形势和建设初衷。

清溪沟水库于1959年上马,1977年11月全面动工。为建好此工程,江津举全县之力,先后组织上万民工,艰苦奋战数年,于1983年12月将其建设成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水产养殖和旅游等为一体的中型水利工程。库容1600多万平方米,湖面上千亩,长约5公里,宽100-400米,湖水清澈透明,两岸峰峦对峙,树林葱郁,景色旖旎。清溪沟水库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地及周边的农田水利灌溉问题,也因其特有的湖泊景观而于2009年入选水利部第九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我迫不及待登上由美丽村姑驾驶的机动游船凌波而行,那种惬意的感觉用重庆话来说:“真的不摆了。”长长的清溪沟随着山的蜿蜒角度而蜿蜒,清澈的河水一路欢唱着跌宕而下。此时正是仲夏,尚未到雨季,湖水清清浅浅,可见成群的鱼儿于青翠的水草间悠闲地逡巡,碧蓝深处倒映着两岸人家的袅袅炊烟、随风起伏的芦苇荡和牧童的粉色面颊,陶醉于这神话般的仙境,我忍不住放开嗓子唱起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摆渡的村姑含笑说:以前,山沟里穷,他们这一代年轻人都跑到外面打工挣钱见世面去了,而今,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里村里抓住机遇,利用清溪沟独有的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日子好过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听着村姑发自肺腑的感慨,我所有的赞美都幻化成了蓝天白云下透彻的清溪山水。

下得船来,我们沿着沟畔的羊肠小路开始了徒步探险之旅。前方,就是驴友们青睐的“小川西”了。但见清溪沟两岸,仿佛打翻了调色盘:芦花柔和湿润米白,竹林清清朗朗碧绿,阳光鲜嫩明亮金黄,几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却能自然和平共处,与青青山峰潺潺溪流配合得天衣无缝,大有“黄雀数声催柳变,清溪一路踏花归”的绮丽。

我们就这样,悠悠然走在清溪沟缤纷的色泽里,耳畔竹叶沙沙,风声婉转,溪水浅唱。我想,即使许多年过去,这样一个夏日,行游清溪沟的旅历也是值得记取的……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