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日上午,2020重庆两会在人民大厦举行如何发挥“三个作用”专题记者会,邀请市政府部门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嘉宾,分三场以“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为主题,与媒体记者互动交流。据悉,这是首次由市委宣传部统筹举行的专题记者会,凝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智慧,共同为“发挥‘三个作用’”建言献策。记者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鹏主持。 第一场记者会围绕“如何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题,邀请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列席人员、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向东,市人大代表、潼南区区委书记曾菁华,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以各自专业角度建言献策。 郑向东: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郑向东说,去年一年,我市从服务全局中谋划推动自身发展,聚焦“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努力把重庆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转化为“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发挥支撑作用”的强大动能,全市在经济、产业、基础设施、改革开放创新、生态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具体包括5个方面: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运行逐步向好,经济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经济增速企稳上行,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规模有望达到2.3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均在中西部居于前列。 二是产业支撑作用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增长10%,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3.5%,智能手机、汽车产量仍居全国前列。大数据智能化加快发展,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和11.5%,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43.5%和30.7%。 三是互联互通水平提高。以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国家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重点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国际航空枢纽网、“三环十八射”高速公路网和城市路网 “五张网”,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四是发展动力活力激发。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重庆高新区、经开区管理体制改革,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加快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体制机制优势更加突出,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向好。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发挥生态优势,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他表示,将切实抓好对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川渝合作,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具体地说,首先是紧扣目标定位,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二是把握原则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三是抓住战略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四是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实施意见,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五是深化区域合作,继续做好与四川、成都深化合作和向上争取相关衔接工作,加快推进“1+12”“2+16”合作协议落地。 曾菁华:推动八大产业集群,增强潼南的支撑服务能力
近年来,潼南区正着力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的明珠城区、川渝合作示范区“两区”,国际柠檬之都、中国西部绿色菜都“两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天然气综合利用及精细化工基地“两基地”。 如何对标对表发挥“支撑作用”,曾菁华认为,就是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潼南的综合实力和支撑服务能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立足独特资源、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谋划推动八大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千亿级天然气综合利用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和百亿级柠檬、蔬菜优质粮油及水产品、智能终端及智能装备、休闲康养旅游、大众消费品、表面环保处理、绿色建筑建材等产业集群,筑牢产业“底盘”,增强发展动能。 “还要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他表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突破,重点在五个方面着力:坚持城乡规划融合,顺应城市化大趋势,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强化城乡一体规划设计,统筹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编制空间规划,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注重基础设施融合,要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城乡交通网、水利网、通信网、能源网、安全网等基础设施,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坚持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流转集中,先进要素向生产集中,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打好“人文牌”“乡村牌”,突出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大佛坝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双坝涪江旅游度假区、罐坝国家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叫响“周末到潼南”口号,吸引周边市民来潼南观花、祈福、养生、戏水、逛古镇,做大做强“周末经济”。推动公共服务融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创新公共服务方式,重点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环保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强化资源要素融合,立足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良性循环。 李敬: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三个十年期建设,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李敬称,下一步真正要发挥支撑作用,重庆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更加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支撑带动作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他认为,有两个方面重点工作需要做。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开放创新。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重庆要更加注重抓好大开放,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特别要建好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要做好运营中心框架设计,要设立商业平台、信息平台、制度创新平台和研究平台。 此外,要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加强陆上与海上贸易规则对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加强陆上与海上贸易规则对接。要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体系的运输规则、通关规则和金融规则三大核心规则。”他说。 二是在实施大保护方面积极作为,建好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在绿色发展上更有作为。重庆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制度创新。要建立绿色核算制度,算好生态环境资源“家当”,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制度,动态核算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价值及消费使用情况。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客观反映绿色发展成果。建立生态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体系;做好水污染价值量核算、大气污染价值量核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价值量核算、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价值量核算和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建立绿色GDP核算统计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要动态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客观反映绿色发展效率和经济转型发展效果。发挥审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基于绿色核算,建立绿色审计制度。建立基于绿色核算的生态补偿制度。 记者 舒楚寒 张柳妞 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