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30条”“服务学校29条”“服务全市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开通证件办理绿色通道,下放交通管理业务权限…… “民生警务”一项接一项 市民收获更多幸福感
▲2月1日起,我市所有出入境办证厅为申请人提供免费照相服务 重庆吉利优行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便民汽车服务企业,重点负责某专车出行服务平台在渝业务。2017年11月底,该公司新购了1000台汽车,如果不能在当年12月底前完成所有上户工作,这批车将不能享受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补贴。但由于对业务不熟悉,公司自行去车管所办理的话,这1000辆停放在不同地方的车挪动以及排队、人工、缴费等一系列程序下来,几乎不可能在12月底前完成。就这一道坎,该公司的损失就在两千万元以上。 命脉悬此一线,无奈之下,该公司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我市车管所一分所求助。考虑到该公司眼前的特殊情况,一分所民警主动协调相关部门,不到3天就安排流动车管所上门服务,很快就为这1000辆车办理了上户手续,避免了两千余万元损失的发生。
▲4月12日,我市警方推出车驾管社会服务站号牌现场制作便民举措,让市民享受购车、上牌一站式服务 公司负责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连夜给市公安局党委写了一封感谢信,由衷感谢我市公安车管部门对企业贴心的服务。 其实,这仅仅是我市警方“民生警务”建设的一个缩影。出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30条”“服务学校29条”“服务全市旅游发展实施意见”“12条消防便民措施”,开通证件办理绿色通道、建设网上办事大厅、下放交通管理业务权限……一系列民生警务新举措,让山城百姓收获了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月1日,市公安局联合九龙坡区政府在巴国城附近举行“服务经济发展 保护知识产权”假冒伪劣商品集中销毁活动 “30条”为企业挽损3.8亿元 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市民营经济解决了90%的城镇就业,但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4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吸引更多外籍、外省市人才赴渝创业,将更多民营企业留在本地,并让外地企业大量入驻,推动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我市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017年8月,市公安局出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30条”,其内容涵盖“创新服务方式”“优化行政管理”“严打违法犯罪”“规范执法行为”“强化保障监督”5个方面,条条立足公安机关职能职责,句句紧扣民营经济发展痛点、难点和堵点。 “服务民营经济发展30条”推行之初,就以措施落地见效为目标。制定546条细化配套措施,设立966555热线电话提供24小时服务,跟踪问效从严督导,确保措施条条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加强对外联动,依托泛西南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广泛开展与外省市公安机关执法协作;与市工商联、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等职能部门签订《警商共建助推民企发展框架协议》,形成合力,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5月15日,市公安局在渝北区空港广场举行全国打击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主题活动 截至目前,我市公安机关已累计受理企业咨询求助4.7万余起,走访企业3.8万余家,上门服务3.3万余次,解决涉企问题4500余件,为企业挽回损失3.8亿元,取得了民营企业纷纷点赞的阶段性成绩,实实在在回应企业需求,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 进一步简政放权,是交巡警部门全力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举措,其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少跑路,让服务短平快,让办事更便捷。经过梳理,市交巡警总队车管所向分所下放业务权限15项,向区县所下发业务权限121项,向社会单位让渡9项。简政放权既服务了民企,分流了业务,也解放了警力。过去车管部门常常感到人力紧张,总有办不完的事,群众满意度还低,监管乏力。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公安交管部门可以腾出更多的人手走出去服务,腾出更多的人手和精力来强化监管。 建章立制破案必追赃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金安全最重要。为帮助企业快速止付追赃挽损,公安刑侦部门建立了与银行、基础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多方的应急联动机制。诈骗案件接报后,民警可以30秒启动应急处置,5分钟内即可完成第一轮止付。 针对被骗民企最关心的资金冻结、返还问题,市反诈骗中心专门成立了返还工作小组,着眼长远抓建章立制,会同重庆银监局、各银行相关部门反复研究方法措施,确保返还工作依法依规高效开展。 自2017年8月以来,全市刑侦部门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涉企资金689万元,其中市反诈骗中心及时处置、冻结止付民企被骗资金13起。 按照“有赃必追赃、破案必追赃、追赃促破案”的工作理念,全市刑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