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荣昌区司法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围绕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持续加力,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开拓创新、积极作为,以高水平法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势赋能 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良,决定当地发展的质量和成色。今年以来,在推动荣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棋盘上,荣昌区司法局频频落子,以法治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服务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力。 “希望你们继续多来讲法、释法,帮助我们提升依法经营水平。”在公益法律服务团队走进园区为企业送法活动中,一家服装公司负责人提出建议。这是荣昌区司法局探索“订单式”法律服务的真实场景,也是司法行政服务企业健康发展的生动注脚。 今年来,荣昌区司法局始终为“国之大者”“企之所需”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园区行”“企业法治体检”“小威送法进企业”等活动;组建公益法律服务团对企业难题“把脉问诊”,引导行业律师为150家企业担任法律顾问,帮助企业查找法律风险隐患点246个,出具风险提示和法律建议197个,代理企业诉讼、仲裁案件193件;开展涉企行政复议“三跨三办”增值化服务改革试点,突出“全案快办、疑案专办、要案督办”,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40余件,涉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率达97.5%,企业满意率达100%,不断将“服务指数”转化为经营主体的“发展指数”。 高水平法治协作,护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川渝行政执法协同发展,荣昌区司法局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等地共同制定川南渝西毗邻地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执法线索共享、信息联通、问题排查衔接联动等协作机制,开展行政执法案卷互评互查;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边界地区矛盾纠纷联防联调指导中心,成立边界联合调委会4个,下设32个“乡理乡亲”联调工作室至边界镇(街道)、村(社区)、川渝小院,共聘50名调解专家成立联合调解专家库,探索创新“五互工作法”边界联调新模式,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川渝两地加速“双向奔赴”,合作持续深化。 “以前跨省纠纷无人管,跑很多路,找很多人,也办不好。现在有了纠纷找到联调室,双方的调解员都来调解了,很快就解决了难题”,龙集镇抱房村村民黄某华感慨道。从曾经的“调解难”变成现在的“协同管”,发生在群众生活中的“小变化”,展现了双城法治共建的“大成效”。 (荣昌区司法局在区法院立案大厅受理行政复议案件) 增色添彩 守护人民群众幸福生活 一组数据或可窥见一斑:2024年以来,荣昌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31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01.27万元。 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用直抵民心的温度诠释司法行政的为民初心。今年以来,荣昌区司法局始终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用高水平法治守护群众幸福生活,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遍地开花,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抓精准普法。扎实开展“八五”普法中期评估,常态化推进城乡居民精准化普法工作,持续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迭代升级“小威送法”品牌,在全区开展“小威送法·守护未来”专项行动,实现精准化、“订单式”普法。 (荣昌区司法局在荣昌初级中学开展“小威送法·守护未来”进校园法治讲座) ——抓阵地建设。持续做靓“棠城普法”线上品牌,汇聚全区40余个新媒体形成融“报、台、网、微、端、屏”于一体的普法媒体立体矩阵。依托“小院+”建设,在300余个小院建设中因地制宜融入法治元素,以农村居民法治素养提升试点工作为契机,重点打造10个法治示范院落,推动法律资源向小院聚集,目前荣昌已有53个村(社区)获评市级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用法治服务保障乡村发展。全面深化“绿色继承”“一站式”公证模式,办事群众不再需要到村(社区)、镇(街道)开具各类亲属证明即可办理继承、亲属关系等公证事项,同时提供代办产权证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免费代办产权证257个。持续打造“法援惠民生”品牌,加强3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156个法律援助工作联络点规范化建设,就近就便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全面落实“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作用,接待群众、解答咨询2822人次,协助解决村(社区)各类纠纷190个。 (荣昌区司法局清江司法所到清江竹林村李家院子法治小院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 ——以法治能人推动基层治理。“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荣昌区直升镇万宝村椒香小院,聚集着不少村民,“法律明白人”高美正在为大家进行民法典宣讲。作为该区首批乡村“法律明白人”的高美,不仅是群众口中的“灭火器”,更是群众身边的“说法家”。她深入田间地头,把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融入日常生活。像高美这样活跃在村(社区)的“法律明白人”,荣昌区还有720余名。近年来,荣昌区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作为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推动其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开展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宣传教育等基层治理活动,积极融入新时代基层治理新格局。目前,荣昌区已实现平均每个村4~5名“法律明白人”,组织其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上万件,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解答上万人次。 提质增效 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健全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制度机制,坚持“述评改”全链条闭环推进“一把手”常态化述法,设立3处基层法治观测点,选聘18名基层法治观察员……这是荣昌区有序推进法治建设的“法治密码”。 今年以来,荣昌区司法局始终扛牢法治政府建设重要责任,在规范执法行为方面,着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用好“执法+监督”数字系统,谋划临街商铺执法监管“一件事”场景应用,通过“派驻+包片”相结合的方式下沉执法人员75名,开展日常巡查1942户次,开展“综合查一次”142户次,办结行政处罚案件307件。 在拧紧重大行政决策“阀门”方面,荣昌区司法局切实履行合法性审查职能职责,创新建立“2242”工作机制即两本指导工具书、两项制度衔接、四级审核模式、两项监督措施,推动全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得到了有力提升,2024年来,为荣昌区政府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重点项目开展合法性审查34件,审查政府合同109起,涉及金额350亿元以上。 2024年1月1日,随着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正式施行,荣昌区掀起了学习宣传活动热潮。 行政复议工作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企业群众。为了让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更充分地惠及企业人民,今年来,荣昌区主动开展涉企行政复议“三跨三办”增值化服务改革试点和“五心复议工作室”党建品牌培育试点工作,通过积极畅通受理渠道、搭建行政复议平台、延伸行政复议服务触角、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化解行政争议,力争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在每一起行政复议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真的感谢你们了!现在企业经营这样难,你们坚持复议为民,公平公正办案,真是为我们企业办了一件大实事!”今年6月,一民营企业代表带着“高效规范办实事,热情贴心为企业”的锦旗来到荣昌区司法局,感谢行政复议机构秉持公心实质性化解争议,为企业减少损失28万余元,解决了企业经营的燃眉之急。今年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愈发凸显,行政复议首选率达66.5%,行政复议对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率为94.8%,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积厚成势 擦亮平安建设法治底色 “邻里之间和气为重,大家要互帮互助。”近日,一起邻里间因口角纠纷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行政复议机构和调解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当事双方握手言和,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以基层之力夯实平安荣昌建设根基,人民调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来,荣昌区司法局始终把维护安全稳定作为履职之要,全面实现“诉调”“警调”“访调”“复调”“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深度对接,通过深融调解网格、感知矛盾苗头、就地闭环调解等措施提升基层化解率,加速形成“红橙黄”三色管理人民调解全程闭环管控机制,创建“乡理乡亲”边界纠纷联动联调品牌,紧盯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矛盾纠纷,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112次,调解矛盾纠纷6059件,调解成功率98.68%,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三转”案(事)件发生,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案前调解”助力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案件化解》入选市司法局征集的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库。荣昌区成渝边界矛盾纠纷联动联调工作经验在《人民调解》杂志刊载推广。 2024年4月,荣昌区“海棠花开·同心启航”黄丝带帮教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突出“制度、队伍、平台”三个重点,以“送知识、送温暖、送健康、送希望”为主要任务,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开展关怀、帮教、教育。今年来,荣昌区司法局聚焦特殊人群,建立“教育、公益活动和就业”三类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基地16个,多渠道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全方位监控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安全、稳定、有序,切实为平安法治荣昌作出新贡献。 顾 勇 通讯员 唐 菁 于 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