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月考我进班上前30名,还交到了好朋友,谢谢你们的帮助……”4月第一周,一封来自“朋友”小美的来信,让璧山区公安局“树洞口袋”工作室炸开了锅。 “小美进步真大,这下心里石头算是落下了!”工作室的“树洞”姐姐们一字不落看完小美的信后,满心喜悦,感受到曾经那个抗拒倾诉的女孩对他们的信任,甚至像朋友一样分享心事。 做孩子们的倾听者,呵护他们健康成长。自成立“树洞口袋”工作室以来,璧山区公安局探索建立“树洞收信”“树枝解困”“树叶反馈”“树根追源”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实现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由“事后被动反应”向“事前主动干预”转变。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收到4123封“树洞来信”,累计解决校园、家庭、心理隐患类问题732个,化解校园矛盾纠纷112起,劝返疑似辍学学生15名,教育感化有暴力倾向的学生38名,挽救有严重轻生倾向的学生19名。2023年,该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下降41.81%,在校学生轻生人数同比下降50%。2024年1至3月,该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下降54.55%,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同比下降68.75%…… 为孩子们擎起一盏明灯的“树洞口袋”工作室,先后被市委宣传部、市教委等六部门评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公益项目”,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妇女联合会评为“重庆市三八红旗集体”。 树干立基 搭建联动保护平台 “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班上有些同学拿这件事‘开玩笑’,说我是没有妈妈的孩子。”一名小女孩的纸条从学校“许愿树”的树洞传到了“树洞口袋”工作室,“树洞”姐姐们看到后特别心疼。 “树洞”姐姐第一时间联系了小女孩,认真倾听她的心声。在掌握小女孩具体情况后,“树洞”姐姐电话联系了在远方工作的女孩妈妈。一番深入交流后,女孩妈妈说自己一天埋头工作,失去了跟女儿的情感连接,很愧疚。挂断电话后,妈妈给孩子打了视频电话,诉说了对孩子的爱,表示以后有假期会常回来看看。 类似这样承载着孩子们心事的来信,在璧山区公安局“树洞口袋”工作室里,长期存放着千余封。 为了让更多人成为“树洞”姐姐、加入保护未成年人的事业中来,2023年初,璧山区公安局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联合该区教委等部门设立“树洞口袋”工作室,并成立工作专班,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升级改造、更新试点学校设施设备等方式,优化完善专班联合办公场地、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亲子活动室、法治宣讲室等功能场所,并配备家委会办公室用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工作人员协同办公,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 “我们坚持将守护未成年人的理念层层传递下去,直至覆盖全区,使未成年人联动保护平台基本成型。”璧山区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树洞收信 覆盖中小学 在璧山某小学教学楼一楼走廊的拐角处,有棵枝繁叶茂的仿真树,树干上有个大大的“树洞”,里面是一个信箱。孩子们有任何烦恼、困难和期望,写成信,就可以随时投递到“树洞”里。 每周,该工作室会安排民警到试点学校开启“树洞”,回收信件,专人专车专线送达工作室。 绿色的豌豆荚、红色的五角星、粉色的桃心……在“树洞口袋进校园”的宣讲课堂上,五彩信纸被同学们叠成千奇百样的形状,有的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有的选择匿名。课堂最后,这些五彩“心事”都被装进了“树洞口袋”工作室的手提信箱。 除了用“树洞口袋”接收孩子们的心事,该工作室每周至少走进辖区5所学校开展宣讲活动,进行现场收信。如今,璧山58所中小学实现“树洞口袋进校园”活动开展全覆盖。 树枝解困 分类化解 “简单的题,老师单独给我讲了半天”“爸妈总是吵架,我不想呆在家里”“好朋友有了新朋友,不怎么搭理我了”……每次回收信件后,“树洞”姐姐们会将收到的问题按学校管理、校园矛盾、个人心理、家庭矛盾、社会问题以及心愿祝福等类别进行分类。 再根据级别分类,“树洞口袋”工作室会安排专人负责,从阅读到处理再到回复。根据内容、级别不同,采取“固定模板、词条回复+集体团辅”“专人手写回复+一对一面谈”“专人手写回复+长期通信跟踪”等方式进行处理。工作室每月还会对分级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形成专班月报。 树叶反馈 持续追踪 “亲爱的小璇,未来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我们会陪伴着你,给你臂膀,给你灯、给你分享。我们是你的‘大朋友’,一直在这里守候。”小璇是曾经重度抑郁的小女孩,如今她对生活有了期待。 小璇的第一封来信里有一首诗,最后三行字透露出绝望,信纸的空白处画着一个提线木偶,这引起了“树洞口袋”工作室的注意,并通过专业分析出小璇存在自残轻生倾向。 担心小璇情况变严重,工作室第一时间、字字斟酌,给小璇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且具备了正确引导情绪方向的信。 又在征得小璇同意后,由工作室协调心理老师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化解其负面情绪。 在随后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工作室联合学校持续追踪,适时为其提供辅导帮助,最终帮小璇走出了内心的阴霾。 据了解,在回信两周内,工作室都会进行实地回访。对未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进行持续追踪并提供帮助,对问题极为突出和严重的学生则分流至教委、学校、镇街、医院等部门进行协商处理。对于不愿留名的孩子,则通过“密码暗号”信件往来,帮助他们敞开心扉。 树根追源 源头预防 “同学们,聊天群属于私人空间吗?在聊天群内议论、辱骂他人会构成网络校园欺凌吗?”为让学生远离校园网络暴力问题,“树洞口袋”工作室近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校园网络安全主题宣传教育,向学生们讲述网络暴力的特点以及危害。 而这场活动的开展,源于一封被分类为“社会问题”的信件。信里的小女孩因自己的照片被同学传到网上遭遇“网暴”,一度想用自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完成对小女孩的帮助后,工作室意识到校园网络暴力不容忽视。在进一步梳理出工作室成立以来收到的相关问题信件后,“树洞”姐姐们分析背后存在的原因,并探索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最终衍生出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活动至今,试点学校未发生一起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从源头化解问题的效果显著。 如今,“树洞口袋”工作室除了化解孩子们的烦恼,每天还会接到大量咨询,有家长想请“树洞”姐姐给有网瘾的孩子“出诊”,在涉及未成年人案事件的警情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同事们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大家都说,“树洞口袋”工作室是孩子们的“110指挥中心”。(文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记者 舒楚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