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缘

时间: 2022-04-1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860

  喜欢竹,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叫刺竹湾的地方。

  屋后的自留山里,满是郁郁葱葱的竹子。刺竹不多,倒是粗壮的楠竹,漫山遍野都是,细细的叶,疏疏的节,节节攀升直入云霄,遮天蔽日。早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太阳从竹叶的缝隙里穿透下来,叶子上的露珠被温柔的阳光照射得晶莹剔透,越发衬托出楠竹的俊美、挺拔。

  这里,自然就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捉迷藏、掏鸟窝、办家家,开展爬竹比赛、在竹子上刻字画图,再大一些时,我们还用藤条在相邻的几株楠竹间搭建藤床,玩累了便躺在上面,一起憧憬连自己都没闹明白的人生。在那刀耕火种的岁月,竹山留住了我的童年,楠竹成了我的伙伴。

  上学后,在课本上读到了竹的高贵品质,它“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它“未出土而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追梦的懵懂少年时期,我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竹,每每做完作业,便来到竹林,席地仰听蝉鸣鸟叫,背靠一竹读书看报,别有一番韵味。遇有微风拂来,空气特别清新,枝叶曼舞,姿态美妙。尤其是那特有的风声,宛如一支优雅绝美的曲调。

  在竹的陪伴下,我慢慢长大,且自诩为“楠竹居士”,并誓言像楠竹一样胸怀坦荡、顶天立地。参军入伍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想想伴我成长的那些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的楠竹,总能坦然笑对、斗志勃发。我甚至特意买回画纸,临摹了一幅郑板桥的题竹画,将题注改为“胸有成竹”四个遒劲大字,以此自勉自励,也可算作我那时的座右铭吧。

  喜欢竹,就想所至之处皆有之。驻地是一个滨江城市,人行道、公园里只有小叶榕、黄桷树,很难看到竹的身影。每次翻阅临摹的那幅题竹画,都禁不住怀想起家乡的竹林,还时常惆怅满怀。一次到山区驻训,意外发现一拢凤尾竹,那一根根细巧的竹子,俨然楠竹的浓缩。我顿时喜出望外,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小心翼翼地将其连根带泥搬回营区,栽种在小树林旁的空地里,每日浇水,细心呵护。到了春天,几根细嫩但精神抖擞的竹笋破土而出,我知道,它们和我一样,已经适应了这方土地。

  在竹的陪伴下,我的军旅生涯犹如那些新笋,日渐茁壮、步伐坚实,成长为了党员骨干,立功受奖收获颇丰,并调入政工部门做了专职报道员。部队实施文化育廉战略,需改建一个廉政花园,领导们说我是专门“摇笔杆子”的,便将廉政元素的设计重任交予了我。按照设计方案,我当初移栽回来且已繁衍成小竹林的凤尾竹,也在规划之中。清风亭、清廉池、静思道……当构思到小竹林时,我想到了它的高风亮节,它的高洁纯净,它的素淡坚贞,便将其命名为“风骨林”,竟得到领导们一致好评。我想,这应该是我和竹之间的一种默契。

  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新房装修完工,看着空荡荡的阳台,我突发奇想,买回一个大号的陶瓷花钵,从廉政花园里移植了几株凤尾竹回来,还煞有介事地挂上一个“风骨林”的牌子。这以后,无论上班还是在家,我都有了竹子的陪伴,时刻用它们的精神校正人生方向,激发永不言败的壮志情怀。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转眼间服役期满,我决定转业回家乡工作。在搬家的过程中,阳台上的其它花草都被我赠给了文朋诗友,唯独这钵凤尾竹不忍舍弃,它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便带着它一起回到了故乡。

  不是有缘定终生的说法嘛,我想还是有些道理。转业到山水如屏、形色似锦的屏锦工作,这里,是重庆梁平百里竹海的起点。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我虔诚地踏进仰慕已久的竹海。山峦沟壑间,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山涧缓缓流淌,溪岸农人耕忙,屋顶炊烟缭绕,鸡鸣犬吠中极目远眺,竹如海、绿无暇、望无垠。迫不及待地漫步竹林,蝉鸣、鸟叫,还是那感觉;厚氧、清风,还是那味道。

  成长在竹林,工作在竹海。与竹结缘,一生相随。

  ◎ 汪建波(作者单位:梁平区屏锦镇政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竹缘

  喜欢竹,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叫刺竹湾的地方。

  屋后的自留山里,满是郁郁葱葱的竹子。刺竹不多,倒是粗壮的楠竹,漫山遍野都是,细细的叶,疏疏的节,节节攀升直入云霄,遮天蔽日。早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太阳从竹叶的缝隙里穿透下来,叶子上的露珠被温柔的阳光照射得晶莹剔透,越发衬托出楠竹的俊美、挺拔。

  这里,自然就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捉迷藏、掏鸟窝、办家家,开展爬竹比赛、在竹子上刻字画图,再大一些时,我们还用藤条在相邻的几株楠竹间搭建藤床,玩累了便躺在上面,一起憧憬连自己都没闹明白的人生。在那刀耕火种的岁月,竹山留住了我的童年,楠竹成了我的伙伴。

  上学后,在课本上读到了竹的高贵品质,它“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它“未出土而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追梦的懵懂少年时期,我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竹,每每做完作业,便来到竹林,席地仰听蝉鸣鸟叫,背靠一竹读书看报,别有一番韵味。遇有微风拂来,空气特别清新,枝叶曼舞,姿态美妙。尤其是那特有的风声,宛如一支优雅绝美的曲调。

  在竹的陪伴下,我慢慢长大,且自诩为“楠竹居士”,并誓言像楠竹一样胸怀坦荡、顶天立地。参军入伍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想想伴我成长的那些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的楠竹,总能坦然笑对、斗志勃发。我甚至特意买回画纸,临摹了一幅郑板桥的题竹画,将题注改为“胸有成竹”四个遒劲大字,以此自勉自励,也可算作我那时的座右铭吧。

  喜欢竹,就想所至之处皆有之。驻地是一个滨江城市,人行道、公园里只有小叶榕、黄桷树,很难看到竹的身影。每次翻阅临摹的那幅题竹画,都禁不住怀想起家乡的竹林,还时常惆怅满怀。一次到山区驻训,意外发现一拢凤尾竹,那一根根细巧的竹子,俨然楠竹的浓缩。我顿时喜出望外,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小心翼翼地将其连根带泥搬回营区,栽种在小树林旁的空地里,每日浇水,细心呵护。到了春天,几根细嫩但精神抖擞的竹笋破土而出,我知道,它们和我一样,已经适应了这方土地。

  在竹的陪伴下,我的军旅生涯犹如那些新笋,日渐茁壮、步伐坚实,成长为了党员骨干,立功受奖收获颇丰,并调入政工部门做了专职报道员。部队实施文化育廉战略,需改建一个廉政花园,领导们说我是专门“摇笔杆子”的,便将廉政元素的设计重任交予了我。按照设计方案,我当初移栽回来且已繁衍成小竹林的凤尾竹,也在规划之中。清风亭、清廉池、静思道……当构思到小竹林时,我想到了它的高风亮节,它的高洁纯净,它的素淡坚贞,便将其命名为“风骨林”,竟得到领导们一致好评。我想,这应该是我和竹之间的一种默契。

  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新房装修完工,看着空荡荡的阳台,我突发奇想,买回一个大号的陶瓷花钵,从廉政花园里移植了几株凤尾竹回来,还煞有介事地挂上一个“风骨林”的牌子。这以后,无论上班还是在家,我都有了竹子的陪伴,时刻用它们的精神校正人生方向,激发永不言败的壮志情怀。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转眼间服役期满,我决定转业回家乡工作。在搬家的过程中,阳台上的其它花草都被我赠给了文朋诗友,唯独这钵凤尾竹不忍舍弃,它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便带着它一起回到了故乡。

  不是有缘定终生的说法嘛,我想还是有些道理。转业到山水如屏、形色似锦的屏锦工作,这里,是重庆梁平百里竹海的起点。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我虔诚地踏进仰慕已久的竹海。山峦沟壑间,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山涧缓缓流淌,溪岸农人耕忙,屋顶炊烟缭绕,鸡鸣犬吠中极目远眺,竹如海、绿无暇、望无垠。迫不及待地漫步竹林,蝉鸣、鸟叫,还是那感觉;厚氧、清风,还是那味道。

  成长在竹林,工作在竹海。与竹结缘,一生相随。

  ◎ 汪建波(作者单位:梁平区屏锦镇政府)

Baidu
map